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工人日報:多談談政府採購中的不足會更好

發佈時間:2012年07月10日 11:0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工人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財政部數據顯示,中國政府採購規模由2002年的1009億元增加到2011年1.13萬億元,10年間節約資金6600多億元。對此,民眾表示不解。財政部回應稱,採購節約資金是指採購金額與採購預算的差額,與採購規模擴大並不矛盾。(見7月9日《人民日報》)

  客觀地説,在此前關於“採購規模”與“採購節約”問題的討論上,確實有些常識性的悖謬亟待糾偏,一是採購規模大確實不等於採購浪費,約束到位的情況下,納入公共採購的越多,越有性價比;二是公共採購不能簡單等同於行政成本,如果採購內容多是民生支出,與“三公”等其實並無多少實際關聯。搞清這兩個邏輯,看待政府採購才能回歸理性層面。

  錢多還是錢少,任何時候都不能看絕對數值。只有從這個意義上説,我們才能心平氣和地接受兩個判斷:首先,1.13萬億元政府採購其實並不算多。在歐美發達國家,政府採購規模一般佔GDP的15%至20%,2011年我國政府採購規模僅佔當年GDP的2.4%,換言之,還有很多購買性資金在採購監管之外,這恰恰是財政闊綽的制度性隱患;其次,從預算到決算,十年來累計節約數據確實有案可稽,譬如2011年全國政府採購預算為1.29萬億元,實際採購金額1.13萬億元,節約率為12.1%。

  既然節約是事實,但為什麼公眾還是對“節約政績”耿耿於懷呢?回答這個問題,離不開三個背景:其一,作為最該慳吝的部門,財政部只曬節約的成績、避而不談浪費的問題,也是一種選擇性的信息不對稱。在天價U盤、豪華按摩椅等事件不斷觸碰公共底線的時候,約束制度的剛性,可能比簡單的數據更牽動人心;其二,節約政績本身也當放在辯證法的視野考量,一方面説明操作有功,另一方面是不是也説明當初的預算編制過於寬泛?而在一些地方,多報多編已經是預算領域中不爭的事實,當此背景下,這個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空泛數字,還有幾分説服力?其三,公眾最希望看到的節約政績是什麼?是內外部監督對花錢者的制衡,而不是自己説自己省了多少成本。只要制度是可以信服的,實踐是謙抑謹慎的,縱使節約600億元,也是了不起的成績。

  當然,公共採購還是慎言“節約政績”為好。在納入公共採購的內容越來越多的趨勢下,與其大談“節約政績”,不如多談談漏洞與不足,讓公共採購貼近最佳性價。

熱詞:

  • 政府採購
  • 公共採購
  • 節約政績
  • 工人日報
  • 人民日報
  • 三公
  • GDP
  • 謙抑
  • 行政成本
  • U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