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改革成本”藉口不能沒有邊界

發佈時間:2012年07月10日 07:2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廣州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CFP供圖

  鄧海建

  超編已成中國機構改革中越來越尖銳的社會命題。記者實地調查發現,湖北省武穴市教育局核定編制54人,實際在崗75人,還有40人“退二線”,基本不用上班。武穴市教育局局長王衛平説:50歲的人退二線,的確是一種資源的浪費,“我當時就認為這也是改革的成本”。(7月9日《京華時報》)

  “我當時就認為這也是改革的成本”。我不認為這是託詞或反語,恰恰相反,它反映了基層權力者對改革成本的一種習慣性偏見與誤讀。在社會改革已經進入深水區、只剩下“硬骨頭”的今天,如果沒有對改革成本的廓清,改革的路徑與執行都容易在某種利益怪圈下直接“跑偏”。

  首先,是不是所有的改革都要墊付巨大的社會成本、所有的所謂“陣痛”都是改革繞不開的門檻?好的改革與壞的改革都會有個成本問題,也都可能歷經陣痛,但我們不應忽略改革收益。如果繞開收益談成本,所有失敗的改革都可以因為“陣痛”而被美化。比如武穴市教育局的改革:人員流動固然是改革,但財政為此擔負雙倍負擔,這樣的成本有多大意義?這種改革的“收益”就是直接增加了吃空餉的人數,至於培養年輕人云雲,可以忽略不計。

  其次,是不是所有必要的改革成本都要由部分人承擔、應不應防止善意的改革也會出現成本轉嫁的可能?譬如市場化,確實是個好東西,但最需要走向市場的資源能源産業,遲滯拖遝,最需要公共保障兜底的教科衛等,卻一直在市場潮頭冒險。

  其三,改革成本能不能以犧牲話語權的形式滿足形式上大局的利好?譬如武穴市教育局的這種改革,超編近乎一倍,誰定的政策、經過怎樣的博弈、財政如何“近水樓臺不知月”……這些問題,都指向其內部改革的透明性與公正性。改革總是要成本的,而成本不應成為牟取部門私利的無邊界的藉口。

熱詞:

  • 改革成本
  • 陣痛
  • 收益
  • 京華時報
  • 跑偏
  • 硬骨頭
  • CFP
  • 反語
  • 吃空餉
  • 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