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媒體稱行乞者會影響城市形象不應成粗暴執法藉口

發佈時間:2012年07月05日 12:4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新聞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一座城市對流浪者的態度,標示這座城市的文明程度

  繁華鬧市,我們常會看到行乞者。他們的出現會引起同情,場景轉換後卻可能再不相干。

  然而,對這樣一個存在於社會邊緣的流浪行乞人群,社會管理者卻不能漠視。日前,《深圳經濟特區社會救助條例》向公眾徵求意見,其中對流浪乞討人員“分類救助”引來關注,“以乞討為職業的流浪乞討人員”被單獨列出。這種法規層面上的細化和改進,體現出一定的制度善意,也讓人們對這一群體的境遇改變有了更多期待。

  不過,制度善意也體現在制度的不斷合理化中。怎樣算是職業行乞?如何進行合理救助?需要更明確的標準、更合理的規範和更精細的措施,才能避免在服務、管理和救助過程中出現隨意性甚至造成“被強制”。

  儘管廣州相關部門聲稱,天橋底下為防止流浪者留宿而密布的水泥錐建於10多年前,但也讓人感受持續的“空間擠壓”;而深圳羅湖區城管可能因管區內出現流浪乞討人員而被問責,也同樣讓人産生“負面聯想”。如何讓制度在執行中不走樣,也是善意落實時需要面對的問題。

  不可否認,流浪乞討人員會影響城市形象,也會給市民生活造成一定負面影響,一些“惡意行乞者”背後還可能隱匿著犯罪,但這些都不應成為在管理中粗暴執法的藉口。畢竟,救助是為了保障最弱勢者的權利,管理也是為了讓整體的社會福利最大化。

  正因此,無論是制度設計還是具體執行,理應以對流浪乞討人員的“善意”為出發點,哪怕是對職業行乞者。在日本東京,一些公園裏還有專為流浪者搭設的帳篷。一座城市對流浪者的態度,標誌著這座城市的文明程度。

  無論是制度設計還是制度執行,都有一個導向問題。強制救助收容的制度,不可能導向一個尊重包括流浪乞討者在內的每個人權利的社會;而圍觀“犀利哥”時的集體狂歡,同樣能在輕視甚至敵視流浪乞討者的管理方式中找到根源。有句蘇格蘭名言説,善意是連結社會的鎖鏈。只有更多諸如“分類救助”的制度,釋放出更強大的善意,才能形成包容、尊重行乞者的社會氛圍,也才能凝結廣泛社會共識。

  我們的社會需要從法規建設、社會保障和精神關懷等多個層面,充分展示善意,消解讓流浪乞討人群漸多的社會土壤。也需要採取更加細化、人性化的方法,發揮政府與社會共同救助的力量。唯如此,才可能使城市擁有關懷的溫度。(張彥春)

熱詞:

  • 善意
  • 流浪乞討人員
  • 城市形象
  • 流浪者
  • 深圳經濟特區社會救助條例
  • 社會福利最大化
  • 這種
  • 制度設計
  • 人權利
  • 乞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