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偌大的城市,卻沒有流浪漢的一塊棲身地

發佈時間:2012年07月04日 10:5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手機東北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近日有網友稱,廣州白雲、天河有多處天橋和高架橋底,澆築了密密麻麻的水泥錐。記者向多部門了解水泥錐區域的管養權屬,卻沒有部門“認領”。有工作人員表示,過去橋底聚集了太多的流浪人員,市政部門為防止安全隱患,在橋底建了水泥錐。(7月3日《南方都市報》)

  防火防盜防流浪漢!一座座以權力為主導的城市,正在想盡各種辦法來驅逐城市中的流浪人員。繼深圳羅湖區“如果轄區內發現乞丐將給城管扣分”的雷人規定之後,在廣州我們又發現了一個叫“水泥錐”的“新事物”。看到水泥錐林林總總地被擺在天橋之下,必須要發出以下感慨:一,城市管理者為了讓城市看上去更美,可謂絞盡腦汁,無所不用其極;二,流浪者在城市面前,已經失去了起碼的尊嚴,富裕的城市並沒有在人道上體現富裕一面。

  偌大的城市,卻容不下流浪漢的一塊棲身之地。在廣州,從白雲山機場高速黃石南入口,到王山路與翰景路交界路口,再到中山立交、天河立交和廣州大道五仙橋,在流浪人員所有可以休息的地方,都或者被圍上了鐵絲網,或者固定上了水泥錐。流浪人員想休息怎麼辦,答案有兩個,要麼翻越柵欄和鐵絲網找個空地,要麼直接睡在人行道的。流浪漢僅剩的尊嚴,在權力的驅逐下早已無處尋覓。

  水泥錐是誰立的?這是一個問題。公眾想通過這一問題看一看是哪個部門如此“聰明”,如此無情、冷血、沒有人道。在記者的追問之下,城管局、交通局、建設局,無一部門認領。這樣的“踢皮球”現象,並不少見,這也不過是“見榮譽就上,見過失就閃”的官場醜態之一。再退一步説,無單位“認領”還能表明,這幾個權力部門對水泥錐還是有些“羞愧之心”的。

  比水泥錐無單位“認領”更可怕的是,社會救助的無單位“認領”。一座現代化城市,對生活在這座城市的流浪人員,既不應該驅逐,還應該積極進行救助。2003年8月1日,國務院發佈《城市生活無著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辦法》,同時宣佈1982年5月12日國務院發佈的《城市流浪乞討人員收容遣送辦法》廢止。這標誌著以“維護社會治安”為目的的“收容遣送制”被更具人文關懷的“救助制”所取代。

  然而,“收容遣送制”徹底消失了嗎?“救助制”又降臨了嗎?看看一些城市的做法就可以肯定,“收容遣送”只是換了個“馬夾”(“遣送”變成了“驅趕”或是“不歡迎”),而“救助制”也只是“猶抱琵琶半遮面”的狀態。《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辦法》中明確規定,正在城市流浪乞討度日的人員,可到救助站求助。民政部門應組織流動救助服務隊上街實施主動救助,對於諸如在天橋底、車站旁流浪乞討人員進行勸導,指引其進入救助站。

  “救助制”和水泥錐,並非兩個世界無所關聯的兩個事物。正是因為我們的社會救助體制不完善和相關職能部門的“不作為”,才導致了流浪人員在城市中的增加;正是因為社會救助的孱弱,流浪漢在城市之中才找不到棲身之所,才會躲在天橋下面,被城市的管理者認定為“影響市容”、“不利於穩定”。可以説,剷除水泥錐容易,讓權力擁有一顆對流浪人員的人道之心,並建立健全整個社會的救助體系難。

熱詞:

  • 流浪漢
  • 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辦法
  • 收容遣送
  • 認領
  • 救助制
  • 不作為
  • 影響市容
  • 南方都市報
  • 新事物
  • 馬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