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評職稱,評什麼? 大學教師能力如何衡量?

發佈時間:2012年07月04日 07:1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聞中心-中國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論文還是越多越好……

  編者按

  近期,攻克數學難題的22歲在校學生劉路被中南大學聘為教授級研究員。復旦大學近期也表示:該校教師僅憑一兩篇代表作就可獲得教授參評資格。這兩條新聞給每年由職稱評定掀起的“論文大戰”打開一個缺口──論文評價,“貴精不貴多”。

  然而,也有人認為,獲得國際獎項只是特例,而“代表作”也是論文,這種方式並沒有打破人才選定的固有成見,收效如何不敢保證。大學教師能力如何衡量?有沒有更科學的方式?記者對此展開了調查。

  數量仍是主要依據

  “最近我們學校也修改了職稱評定標準,但是並沒有完全跳脫出‘數量’的圈子。相信對於很多學校來説,‘數量’仍是目前主要的評價方式”。北方工業大學文法學院中文系主任王德岩告訴記者。目前,一些學校把“代表作”視為職稱評定標準,王德岩認為,這“回歸了學術本身”,“能讓青年教師更專注于自己的研究方向,避免重復式量産”。

  “如果單純從‘數量’出發,危害自不必説。單從理論上也不可能做到,每年應屆畢業的本科、碩士學生以及需要刊發稿件的教師數量就遠遠大於目前我國的期刊發稿量。如果真正看學術成果的影響力,有一篇就可以説明問題。” 王德岩説。

  北京一所高校副教授張佚去年剛剛參加職稱評定,儘管在授課方面十分突出,他仍然在論文發表上下了不少“苦功”。“我認為以數量衡量並不是完全不科學的。因為大學分科不同,理科、工科、文科有不同的認定標準。比如中南大學學生劉路,他的科研成果很直觀地表現了他的水平,他有獲得正教授級研究員的資格。但是對於一個文科教師來説,標準的好壞就有些難以核定。”張佚説。

熱詞:

  • 職稱評定
  • 代表作
  • 大學教師
  • 評職稱
  • 學校
  • 文科
  • 中南大學
  • 評價方式
  • 工科
  • 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