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我和旗袍的不解之緣

發佈時間:2012年06月26日 14:3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民晚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高春明

  35年前,“文革”剛剛結束,剛從學校畢業的我,被組織安排到上海市文化局新成立的“中國服飾史研究室”,專職從事中國服飾文化研究。一天,我們被領進上海一座著名寺廟的庫房中,只見裏面堆放著重器寶物,有書畫碑帖、瓷器古玩和金銀細軟。據介紹,這是一批“抄家物資”,有關部門正在清理登記,準備歸還給已經被“落實政策”的主人。得知我們是為了收集服飾文物資料而來,管理人員為我們打開雕花衣箱。我們戴上手套,小心翼翼地解開一個個包袱,不禁眼前一亮:裏面整整齊齊疊放著一摞摞色彩斑斕的旗袍,有紗羅的、刺繡的、織錦的、緙絲的以及納有絲綿的和襯有珍貴毛皮的。這是我和旗袍的第一次親密接觸。觸摸著這一件件旗袍實物,感受著傳統文化的無窮魅力,心靈受到極大的震撼。

  1984年,我和周汛先生執筆撰寫的《中國歷代服飾》分別在上海、香港、紐約、柏林以多種文字出版,其中最具華彩的一章,就是海派旗袍。為慶賀這項重點文化工程完成,市委宣傳部在文藝會堂舉行了隆重的慶典儀式,俞振飛、趙景深、丁錫滿等100多位文化名人出席了會議。會上,我們組織了一台演出,由我主持演講,20多位上戲女生穿著旗袍閃亮登場,令人耳目一新。這是“文革”後上海舉辦的第一場服裝表演,影響很大,《人民日報》等十多家媒體都作了報道。

  隨著研究工作的不斷深入,我對旗袍的認識也不斷加深。在中國服裝發展史上,只有一款服裝,上自政要名媛,下及村婦女工,無論身份,不分場合,都可以穿著,且歷經百年而不衰,那就是旗袍。旗袍之所以在上海發祥,與上海這塊特殊的文化土壤休戚相關,多元包容的文化心態催發了海派旗袍的誕生,開放創新的文化胸懷促進了海派旗袍的發展。在工作中,我愈來愈關注隱藏在旗袍背後的歷史、文化信息,收集了大量與旗袍有關的文字史料和圖像資料。在深入研究的基礎上,我們于2004年在法國巴黎舉辦了“20世紀初葉上海服飾展”,2008年在上海美術館又舉辦了“百年旗袍展”,對弘揚海派旗袍文化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兩年前,我應東方大講壇之邀,在上海作“百年旗袍的華麗轉身”講座。所有等候入場的女士,都身著一襲旗袍,場面非常壯觀。這不禁使我回憶起二十年前的一個經歷──應大阪國際女子大學之邀,我到日本作《中國服飾文化史》講座,前來聽講的女性大多穿著和服,在講演快要開始時,有一批嘉賓到前排入座,這批舉止高雅、氣質不凡的女子竟然全都穿著中國的旗袍,令我這個來自中國的演講者艷羨不已,感慨萬千:什麼時候我們中國的女子也能在社交場合穿上旗袍啊!時過境遷,這一幕終於出現在眼前,怎不令人心潮澎湃?

  在上海市政府公佈的首批市級非遺名錄中,由我主持申報的“海派旗袍製作技藝”項目榮列其中,“龍鳳旗袍等中式服裝製作技藝”還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遺項目。去年五月,我將上海地區紡織服裝類非遺項目整合起來,策劃、設計了“衣被天下──從烏泥涇棉紡織技藝到海派旗袍”專題展覽,于去年文化遺産日期間對外公開展出,受到各界的關注好評。説來也是緣分,該展覽開幕不久,我被上級調往市非遺中心,主持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展示中心的籌建工作,同時肩負著全市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的重任。在我看來,這不僅是一種責任,更是一種使命。(作者為中國服飾史專家)

熱詞:

  • 文革
  • 人民日報
  • 海派
  • 中國服飾文化史
  • 中國歷代服飾
  • 非物質文化遺産
  • 國際女子
  • 開放創新
  • 2008年
  • 碑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