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廣州日報:面對競爭,內地高校該怎樣反思

發佈時間:2012年06月26日 11:0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廣州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據報道,北京8年間19位高考狀元11人選擇香港高校。

  每當這樣的新聞傳出,社會都會分析境內外高校的差距,並期望內地高校進行反思,提高辦學質量、改善服務。可是,這樣的呼聲年復一年,卻很難見到什麼有效的積極舉措。

  我們所見的行動,大致有兩方面。一是在教育部門的“支持”下,出臺政策限制內地考生的選擇權。2006年,內地有多名“狀元”放棄北大、清華,選擇港校,這曾引起輿論驚呼“港校將北大打為二流大學”。第二年,教育部門出臺規定,要求港校自主招生必須在內地高考提前批前完成,並拿走錄取學生的檔案,這一規定意味著,內地考生不能再同時拿到港校和內地高校的錄取通知書。

  二是內地高校採取各種錄取手段、推出錄取優惠“搶生源”。近年來的高考錄取中,一些內地高校祭出“預錄取”手段,在集中錄取階段給部分高分考生“預錄取”通知書,並要求做出報考的承諾,所謂“圈地搶生源”。而事實上,在當前的集中錄取制度中,高校的自主空間極為有限,是不能給學生做出“預錄取”的承諾的,這種“搶生源”嚴格説來是“忽悠”。

  以上兩方面做法,反映出內地高校並沒有做好應對高等教育競爭的準備。在美國,哈佛大學向學生發出錄取通知書,並不會限制這名學生同時申請耶魯大學和普林斯頓大學,一名學生拿到多張大學錄取通知書再選擇確認是常態。

  雖然“狀元”並不就是最佳生源的代名詞,但如此多的內地“狀元”選擇港校,值得正在“爭搶生源”的內地高校深思。從2007年起,優秀高中畢業生報考港校和國外大學的熱情不減反增,有關數據顯示,我國近年來的出國留學人數以每年20%遞增。這與我國高考報名人數節節減少形成鮮明對照。

  值得注意的是,港校和國外大學在內地招生,完全不同於內地高校,他們不玩“預錄取”,也不玩“承諾錄取”、“錄取優惠”,而是根據考生的高考成績(或SAT成績等),結合學校的面試考察綜合評價考生,然後發給考生錄取通知書,學生們在拿到錄取通知書之後,再根據錄取學校、專業、提供的獎學金選擇是否確認。這就完全是以教育質量和教育服務“搶生源”,學校贏得理直氣壯。

  要提高內地大學的競爭力,必須開放教育競爭,讓內地高校有生存的壓力和質量意識。筆者建議,教育部門不但應該允許考生可同時獲得內地高校和港校的錄取通知書,還有必要引進海外大學直接到內地辦分校,自主招生,並由此建立起一名考生可同時獲得多張大學錄取通知書的招生體系,這樣,才會有以教育質量為核心的競爭在內地高校中形成。這也才是提高大學辦學質量的正道。

熱詞:

  • 自主招生
  • 高分考生
  • 考生錄取
  • 搶生源
  • 內地
  • 高考報名
  • 狀元
  • 考生可
  • 預錄取
  • 港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