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捐贈”是央企回報社會最佳路徑嗎?

發佈時間:2012年06月21日 14:0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費雪(財經評論員)

  《人民日報》海外版報道,中國央企再次遭遇左右為難的輿論危機。近日,國務院國資委發佈2011年度央企對外捐贈情況。根據統計,總共有108家央企去年發生對外捐贈支出,累計捐贈總額為37.7億元。然而,這一不菲捐贈並沒有換來公眾的好感,反而卻招來更多不滿情緒。

  筆者認為,公眾的憤怒情緒有其理由。央企雖然多數已經是上市公司,但是長期不透明的管理作風,導致其公信力缺失。這是無論央企如何努力改善其“公眾形象”,也難以杜絕悠悠之口的原因。

  事實上,從這本報告提供的數據,很難讓公眾去判斷某一筆捐贈行為是否得當,以及捐款數額是否合適。更重要的是,公眾也無法參與捐贈的過程與決策,這完全是另一種“暗箱操作”。

  不少網友的質疑與責備中,雖然不乏主觀情緒,卻也道出了公眾對於央企捐贈的信任缺乏。也正因此,央企捐贈多還是少並不是主要問題,甚至如何捐贈也不是問題,而是央企應該不應該捐贈的問題。從以往新聞中,關聯人以及關聯機構通過“特殊手段”獲得慈善捐贈的消息不絕於耳,即使紅十字會等大型慈善機構的信譽也備受考量,這樣的情況下,捐贈的效率性令人大打折扣,何況捐贈主題又是央企,捐贈看起來實在並不是一個“回報社會”的最好路徑。

  中國有句老話,錢要用在刀刃上。事實上,在央企履行社會責任之前,或許更應該考慮履行對於“股東”的責任,也就是切切實實地給民眾一點“分紅”。

  所謂央企,正是國企的主要力量,而名義的産權人恰恰應該是民眾,國資委尚且只是作為代理人出現,央企的管理層更應該是以“職業經理人”自居。實際情況來看,往往作為“所有者”的公眾卻對於這份産業沒有任何話事權,所以央企即使做“善事”,公眾也難免有“慷他人之慨的感覺”。更進一步,當前民眾“很差錢”,這是家庭消費難以啟動的根本原因。特別是伴隨著人口老齡化衝擊,如果目前養老制度不變的情況下,往後的年份養老金缺口必然會逐年放大。

  如此情況之下,中國將面臨“未富先老、老無所依”的局面,即使實施當前紛紛颺颺的推遲退休年齡,其實並不能完全解決養老金缺口。

  央企捐贈其實給了大家一個思路,不如把央企的股份來彌補養老金,至少應該將多年積累的紅利分出一部分來回饋養老金。根據德意志銀行的研究測算,如果逐步劃撥80%的國有股份到社保系統,並在2020~2050年間提高平均退休年齡7歲,將能使我國養老金賬戶累積結余持續約三十年,到2050年收支基本平衡。換而言之,唯有國企出手,或許才能根本解決中國中長期養老金缺口問題,這才是切切實實的“回饋社會”之舉。

熱詞:

  • 捐贈
  • 央企
  • 回報社會
  • 捐贈行為
  • 最佳路徑
  • 公眾形象
  • 善事
  • 人民日報
  • 分紅
  • 職業經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