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臺媒看香港15年:兩地簽CEPA破“香港之死”魔咒

發佈時間:2012年06月19日 15:0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新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中新網6月19日電 台灣《聯合報》今日刊發文章談香港與內地簽署CEPA這些年的成就,文章引用學者的話説,內地與香港是“魚幫水、水幫魚”一個正面的經驗。

  該文開頭説,回歸前後,很多人都不看好香港前景。美國財富雜誌(FORTUNE)1995年6月底,更以“香港之死”的聳動標題為封面,預言這個英國殖民地的命運。為挽救香港經濟與民眾信心,在香港“回歸”6週年前夕,內地與香港于2003年6月29日簽署簡稱CEPA的“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

  內地在CEPA中承諾來年起,給予香港200余項産品零關稅優惠,並開放銀行、保險、證券、物流等18項香港服務業進入內地市場比外商提前。同年7月,再宣佈開放內地民眾“港澳自由行”。

  亞洲台灣商會聯合總會名譽總會長羅安琪説,“自由行”對當時的香港經濟確有相當大的幫助,尤其是酒店、零售等旅遊相關行業最明顯。

  CEPA與自由行讓香港慢慢認識並接受,近在咫尺的“祖國”,早非上世紀九十年代香港電影“表哥到”、“表姐到”劇情中那樣的窮酸、老土,而是可以成為香港實實在在的倚靠。香港理工大學中國商業中心研究員翁海穎説,“回歸”初期,香港仍然覺得自己“挺強的”,“2003年以前,誰真的在乎中國市場?”

  相較于當時台灣仍糾結于與大陸的經貿關係究竟該採“積極開放、有效管理”,還是“積極管理、有效開放”,香港已選擇轉身擁抱大陸,重新學習並摸索與大陸互動的新模式,而此時的大陸經濟正好進入受惠于2001年底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騰飛期。

  翁海穎認為,CEPA對香港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在於,為香港與內地的經濟互動建構出一個制度化平臺,讓雙邊經貿關係,即使是大陸單方面給予香港的優惠政策,也都是透過這個平臺運行。翁海穎説,“這才是長長久久的安排”。

  CEPA簽署以來,香港與內地雙方每年都會討論並簽署新的補充協議,迄今累計已簽署1個框架協議、8個補充協議。透過每一次補充協議,香港主動爭取內地對香港的進一步開放。

  經過多年摸索,香港已愈來愈熟悉如何掌握內地帶來的機會,主動爭取並參與內地的經濟發展與改革,香港得以穩居人民幣離岸中心地位,正是其中一個實例。

  香港台灣工商協會榮譽會長葉志釗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長期在香港金融業服務。對於香港與內地2003年後的經貿往來,葉志釗不認為是香港靠內地或內地靠香港,而是“長短互補”。

  在葉志釗看來,1997年後香港努力維繫其核心價值,包括法治、人才等優勢,是香港得以繼續扮演內地對外“橋頭堡”地位的關鍵因素。在內地希望試點實施CEPA、自由行、人民幣離岸業務等開放性措施時,“香港不做誰來做?”

  香港中文大學財務學系副教授葉家興也形容,過去十年香港與內地的互動,是“魚幫水、水幫魚”一個比較正面的經驗。

  過去十年,內地在國際社會的提升有目共睹。懂得“與時俱進”的香港,正是在內地快速崛起的過程中,適時調整自己的心態與策略,從而得以保持香港的競爭力不墜。

熱詞:

  • CEPA
  • 香港服務業
  • 香港電影
  • 香港經濟
  • 臺媒
  • 香港理工大學
  • 自由行
  • 回歸
  • 香港中文大學
  • 魔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