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彭清華:中央政府惠港政策不是單向“送大禮”

發佈時間:2012年06月15日 09:0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7月1日,我們將迎來香港回歸祖國15週年。這15年,是“一國兩制”實踐取得巨大成功的15年,是香港保持繁榮穩定的15年,是兩地交流合作日益密切、兩地同胞了解不斷加深的15年,是創造嶄新歷史的15年。

  值此香港回歸15週年前夕,本報推出一系列報道,多角度、寬維度反映香港的15年之變,敬請關注。

  6月1日,中央政府駐香港聯絡辦主任彭清華接受了記者採訪。一個月後,人們將迎來香港回歸15週年。對彭清華來説,配合特區政府做好有關慶典活動的籌備工作,是當前的大事,也是喜事。

  當然,喜悅還源於,世界銀行對183個經濟體的營商環境最新排名中,2012年香港排名第二位;香港連續18年被評為全球最自由經濟體;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剛剛公佈的《2012年世界競爭力年報》中,香港連續第二年榮登全球最具競爭力經濟體榜首……

  在彭清華看來,這些成績是給香港回歸15週年的最好獻禮。

  香港經濟總體保持良好發展態勢

  記者:回歸15年來,香港的經濟發展狀況如何?

  彭清華:2011年,香港人均生産總值從1997年的2.4萬美元增長到3.4萬美元。在2004年到2011年的8年間,香港經濟平均增速達5%,是同期其他發達經濟體平均值的兩倍。

  除了數據,有幾個現象也能説明問題:一是1995年,美國《財富》雜誌刊登題為《香港之死》的封面文章,預言回歸後香港將日漸衰落;回歸10年後,還是《財富》雜誌,在2007年發表題為《哎呀,香港根本死不了》的文章,坦承當年的預言完全錯誤。二是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期間,香港被國際投機勢力列為狙擊對象;而在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時候,香港卻成為相當一部分國際資金的避風港。三是上次亞洲金融危機後,香港經濟連續幾年處於低迷狀態;而這次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後,香港經濟不過一年多就走出低谷,實現強勁復蘇,公共財政持續增長,失業率降至歷史低點,應對經濟風險和改善民生的能力明顯增強。

  正如溫家寶總理在今年兩會記者招待會上所説,香港回歸15年來的發展變化,證明了“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中央政府一貫全力支持香港發展

  記者:回歸以來,內地對香港的支持力度不斷加大,請介紹一下這方面的情況?

  彭清華:香港能取得今天的經濟成就,是香港同胞善於抓住機遇、靈活應變、自強不息的結果。同時,也離不開祖國的大力支持。上世紀60年代,國家就建設東深供水工程,為香港提供穩定價廉的鮮活食品和淡水供給。70年代石油危機,香港人心惶恐,中央政府擴大了國産石油供港,雪中送炭,幫助香港渡過了難關。80年代內地改革開放,香港製造業北移,成功實現經濟轉型,奠定了國際金融、貿易、航運中心的地位。

  回歸以來,中央政府應特區政府和香港社會的要求,先後出臺了一系列有針對性的政策和措施,全力支持香港的發展,特別是在推進兩地經濟合作與交流方面,1998年廣東省和香港特區政府建立了“粵港合作聯席會議”機制;2003年以來,中央有關部門與特區政府簽署了CEPA及8個補充協議,推出了對原産地為香港的産品全面實行零關稅、對港開放47個服務貿易領域、開放內地居民赴港“個人遊”、允許香港發展人民幣業務等重要舉措;2011年3月,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首次將港澳單獨成章,進一步明確了香港在國家發展中的戰略地位;去年李克強副總理訪港期間,宣佈了中央支持香港進一步發展、促進兩地合作的“36條”政策措施。這些舉措,為兩地經濟合作與交流建立了制度框架,搭建了政策平臺,有力地促進了香港經濟的發展。回歸15年,特別是2003年以來,中央政府如此大力度、高密度、寬範圍地出臺支持香港發展的舉措,充分體現了中央對香港的重視和對香港同胞的關懷。

  “惠港”政策不是單向“送大禮”

  記者:有人把中央政府支持香港經濟發展的政策舉措形容為“送大禮”,對於這一説法,您怎麼看?

  彭清華:“送大禮”的説法,某種程度上反映了香港同胞對中央政府支持香港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的讚譽之情。但客觀地講,這些政策措施不能簡單地看作單方面的“送禮”,它既是香港發展的需要,也是國家發展的需要。

  改革開放以來,香港在積極參與國家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香港是內地最大的外商直接投資來源地和內地企業最大的境外融資中心,是內地重要的貿易夥伴和出口通道。截至2011年底,港資企業在內地投資總額累計5267.1億美元,佔同期內地吸收境外投資的45.1%,港資企業在內地吸納了數千萬勞動力就業。1993年以來,內地企業通過在香港上市,累計籌資31946億港元,不僅籌集了發展資金,而且對轉變企業經營機制,提高管理水平發揮了重要作用。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不斷躍升和經濟開放度不斷提高,內地與香港的合作呈現一些新的特點。與以前偏重於引進資金和項目的情況相比,現在內地省市到香港招商,洽談服務業交流合作的多了,考察城市建設和社會管理的多了,開展人才引進與培訓的多了,聯合進行海外推介的多了,利用香港資本市場上市融資的多了。這説明,在內地的發展中,香港能夠發揮作用的領域更多了,扮演的角色更加豐富多彩了。由此可見,中央政府出臺一系列措施,支持香港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既體現了中央堅決維護香港長期繁榮穩定的決心和誠意,也是服務國家發展大局的需要,是利國利港、互利共贏的。

  摩擦並非主流,融合大勢所趨

  記者:前段時間,在兩地往來中出現了個別摩擦現象,比如內地小童在地鐵上進食、個別學者發表情緒化言論、“雙非”孕婦赴港産子等問題,引起兩地民眾的廣泛關注。對此,您怎麼看?

  彭清華:我認為,這些問題的産生有客觀原因,不必大驚小怪。兩地有著不同的歷史境遇、文化氛圍、社會制度、法律制度和生活方式,經濟發展階段不同,發展水平也有一定的差距。本地人和外地人在某些問題上産生了一些矛盾,這是很多地方在不同時期都存在的現象。去年,內地訪港旅客已達2810萬人次,相當於香港常住人口的4倍。如此大規模的人員往來,有一些摩擦在所難免。這些矛盾和摩擦,絕不是兩地交往的主流。

  我認為,解決存在的問題,一是要正確看待和尊重彼此差異,相互體諒,相互尊重,做到和而不同、求同存異。二是要理性做好疏導工作。對一些偶發事件要客觀解讀,理性分析,積極疏導,而不要意氣用事,無限放大,火上澆油,甚至因噎廢食。三是要完善合作機制,加強溝通協調。譬如,因個別香港導遊逼迫內地遊客購物引發爭執後,兩地旅遊主管部門搭建聯合規管機制,使旅遊市場秩序和服務質量明顯改善。又如,特區政府與廣東省就防治內地孕婦“衝關”赴港分娩進行商談,聯合採取了一些措施,這種現象已初步得到遏制。

  兩地深化交流合作是大勢所趨。記得回歸前我曾到過香港,那時商場的營業員、出租車司機普遍不懂普通話,內地人到香港,外出觀光、購物都很不方便。現在,大多數營業員、出租車司機會講普通話,內地也有不少年輕人會聽或會講廣東話了。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回歸以來,兩地人員往來更加密切,各個方面和交流日益增強。每當香港經濟民生遇到嚴重困難的時候,中央政府和內地民眾都及時出手相助;每當內地同胞遇到嚴重自然災害的時候,香港市民無論男女老幼、富貴貧弱,都慷慨解囊,奉獻愛心。這充分體現了兩地同胞血濃于水的骨肉親情。因此,不能因兩地交往中發生一些個別事件去誇大矛盾,否定兩地合作交流的巨大成果,也不會因此而改變兩地經濟發展融合的大趨勢。(本報記者 李章軍)

熱詞:

  • 送大禮
  • 惠港
  • 國産石油
  • 政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