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北京特工院青年幹部走上發射保障一線

發佈時間:2012年06月15日 19:5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青年才俊讓中國載人航天充滿希望——北京特種工程設計研究院青年科技幹部走上發射場保障一線

該院神九任務外業隊舉行宣誓活動。

  新華網消息:在北京特種工程設計研究院,直接從事航天發射場建設的人員中,30歲左右的青年科技幹部佔到了近40%,這些全部具有良好教育背景的青年才俊,博士、碩士高達90%。

  據該院黨委書記尚拜喜向記者介紹,伴隨著中國載人航天成長起來的一代,現在已經成為這一偉大事業的生力軍。

  青年技術骨幹勇挑大梁

  “年輕人知識全面、思路開闊,在解決技術問題上體現出很高的悟性。”

  發射場系統副總設計師、該院張永華高工清楚地記得一個細節。在不久前一次常規發射任務中,供氣管路出現了大面積的黑色多餘物,正當大家還在苦苦思索時,技術骨幹孫慶國提出了自己的思路,經過各方共同研究,問題最終破解。

  “不但是一些細節上的技術問題,大的項目中也隨處可見年輕人的身影。一些年輕人還挑起大梁,成為項目負責人。”

  通信專業工程師王黎明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這個“80”後出生的年輕人,先後多次參與了重大發射任務,並成為發射場關鍵設備課題主要人員,刻苦攻關終於研製成功,並在首次交會對接任務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年輕人不缺精神

  “社會上有這樣的觀點,説年輕人因為成長條件優越,是‘垮掉的一代’。我不這樣認為,事實也並非如此。”在發射場工作了一輩子的老航天人蒲世明,大家都尊稱他為蒲老,微笑著説,“年輕人有能力,更有精神。”

  “戈壁沙漠,嚴寒酷暑,從來嚇不倒這些年輕人。他們當中,有的一年要駐場300余天,春節都是在工作崗位上過的;有的經常通宵達旦加班設計,即使生病也咬牙堅持。”

  青年工程師劉鷹畢業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負責發射場建設發展的總體規劃與論證。在一次任務最艱巨的時期,他連續一個月平均每天休息不到三個小時,完成了近30萬字的論證報告。長久的伏案工作導致劉鷹腰椎勞損過大,即便是在驕陽似火的夏天,都需要用熱水袋敷在腰上。

  “一代代航天人積澱下來的優良傳統,在這些年輕人的身上得到了很好的繼承和發揚。”發射場系統副總設計師、該院院長萬全欣慰地説。

  未來充滿希望

  蒲世明、張永華等,從發射場開始規劃建設之初,一直到這次神舟九號載人交會對接任務,都全部親歷。作為發射場系統的老專家,他們為中國載人航天事業傾注了自己全部的心血。

  “我們這些老同志,平常都喜歡和年輕人打交道。看著他們解決了一個個問題,並且逐漸能夠擔當重任,我們由衷地高興。”

  從當年的毛頭小夥到鬢染華發,這些老航天仍然經常在單位和任務現場之間往返奔波,歲月在他們的眼角上留下了深深的印刻。

  “對於這個奮鬥了一生的事業,我充滿了感情。看到後繼有人,充滿了希望。”

  “我堅信,把中國載人航天事業這副重擔交給這批年輕人,在不久的將來,一定會捷報頻傳。”(房博 馮中華)

熱詞:

  • 交會對接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 青年科技
  • 特工
  • 青年幹部
  • 載人航天
  • 80
  • 航天人
  • 青年才俊
  • 航天發射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