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回應學生溺亡教育應回歸“育人”

發佈時間:2012年06月13日 09:3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青年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6月9日,山東、湖南、黑龍江共有16名學生溺水死亡,令人痛心。翌日教育部門發佈緊急通報,強調“學生生命安全高於一切”,要求層層召開專門會議,立即開展全面排查,達到“強化安全意識,落實防範措施,消除安全隱患”的目的。

  多起溺水死亡事故,可謂觸目驚心。如何防止類似情況再次發生,的確需要我們高度關注,有關部門應拿出措施。教育部門迅速作出回應,值得肯定。不過層層“召開專門會議”,能否達到防範的目的,而“全面排查”算不算一種治本之策,仍有討論的餘地。

  教育部門提出的“會議”、“排查”,顯然只是針對學生溺水事故頻發的應急之舉,而非治本之策。説穿了,這些措施無非兩層意思:一是學生在校期間,往往就是“禁止野泳”的政策;二是學生離校,教育部門則強調家長的監護責任,通過一紙或口頭的聲明,與家長劃清責任界限。但許多農家房前屋後都是河湖水塘,除非將孩子們禁閉、圈養起來,否則要他們不“野泳”是不現實的。

  各地學生溺水死亡,表面上是學生本身安全意識不足、家長監護不力,而更根本的原因卻是學校安全教育不到位。近些年來我國大力提倡素質教育,而客觀上應試教育卻變本加厲。所謂素質教育,變成城裏學生學點琴棋書畫,裝點門面,而對禮儀、交通規則、急救、逃生等實用知識與技能則根本不教授。農村孩子從小寄宿在校,既離鄉土,現在竟連基本的游泳技能都不再具備。加上農村大量壯年外出打工,而學校忙於應試教育,對安全知識更一無所涉。學生溺亡,決非偶然,它凸顯了我國學校教育的結構性缺陷。

  我國學校安全教育的缺乏,早在汶川大地震時即暴露無遺。但有些地方又陷入“頭痛醫頭”,搞了地震逃生教育,火災、高樓逃生卻是一片空白,至今還有大學生火災中跳樓逃生之舉。很多農村孩子瀕水而居,卻絲毫不具備水性。去年,上海浦東機場“海歸”刀刺母親,老外趨前急救,而在場的國人手足無措。最近上海地鐵站內一位老人因缺氧昏厥,一位法國小夥果斷上前急救,國人又是圍觀。這些素質缺陷,追根溯源都是教育埋下的“隱患”。

  對學生溺水的最好回應,應是組織學校補上安全教育課,把安全教育納入教學大綱,甚至可以體現于相關考試例題中。現在的學校教育重知識,輕能力;重職業知識與技能,輕人格養成。補上安全教育課,從根本上説,就是要求學校回歸“育人”的價值,使學生成為具備知識與技能,而且懂禮貌、知廉恥、能夠對自己和他人負責的公民。

  肯定會有人以高考為藉口,為安全教育的不足辯護。的確,高考導向“應試教育”,它是學校的指揮棒。但學校用的教學大綱不是教育主管部門制定的嗎?如何考核學校,權力也掌握在他們手中。推動學校的安全知識與技能教育,不會真的讓關部門束手無策,關鍵在於他們想不想在這些事上有所作為。

熱詞:

  • 育人
  • 教育部門
  • 學校安全教育
  • 地震逃生
  • 會議
  • 排查
  • 應試教育
  • 隱患
  • 家長
  • 素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