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2號明代沉船開放考古發掘過程 市民親眼見證

發佈時間:2012年06月10日 11:0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天津北方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天津北方網訊:連日來,北辰區雙街鎮張灣村北運河段發現明代沉船,成為市民關注的焦點。為了讓廣大市民了解古船的發掘過程,昨日市文化遺産保護中心舉辦了“揭秘運河古船──張灣明代古沉船發掘公眾開放周”活動,眾多市民來到天妃宮遺址博物館,“零距離”接觸考古發掘現場。

  站在沉船旁

  “零距離”見證挖掘過程

  記者在現場看到,天妃宮遺址博物館大院內搭起了一座彩鋼板房,碩大的張灣2號明代沉船已放置在屋內,其四週用工字鋼及大芯板加以保護,船上方還覆蓋著膠泥和沙層,就像蒙著一層神秘的面紗,讓現場的觀眾充滿了好奇。在張灣2號明代沉船一旁,陳列著張灣1、2、3號沉船出土的部分器物,以及張灣沉船遺址周圍採集的遺物,包括船板、城磚、梳子、木飾、鐵鉤、銅鈴等。

  而現場最吸引人的,就是張灣2號明代沉船的現場考古發掘了,因為市民可以親眼見證考古人員現場進行發掘以及遺物出土的過程。此時,張灣2號明代沉船上方的膠泥用線分成了20個小格子,每個格子都有獨立的編號,一名考古人員正在用手鏟小心翼翼地鏟著船上的膠泥,並不時用毛刷在膠泥上刷著。在發掘過程中,考古人員還不時在膠泥上插上一個紅色的標簽。市民紛紛拿出照相機或攝像機,記錄下這難得一見的場景。

  據了解,張灣明代古沉船發掘公眾開放周的時間為6月9日至15日,這期間,市民可免費參觀張灣2號明代沉船的考古發掘。

  精細化發掘

  一個標簽代表一件遺物

  據市文化遺産保護中心北辰區張灣沉船考古發掘考古領隊盛立雙介紹,由於是在室內進行考古發掘,不受自然環境的影響,因此對張灣2號明代沉船的發掘方式調整為精細化發掘。船上要佈置考古探方,橫縱線形成的每一個小格子就是一個考古探方,在發掘過程中一旦發現遺物,即便小貝殼、陶片、銅錢、陶罐等,都會用標簽做出標記。考古人員在膠泥上插的每個標簽,都代表發現了一件遺物。“目前,古沉船內從上往下依次是膠泥層、粗沙層、細沙層,是從船尾向船頭進行發掘的。通過幾個小時的發掘,目前,船的隔艙板已經初露端倪,並且還發現了陶片、瓷片、鐵釘等遺物。”盛立雙告訴記者。

  目前,對張灣2號明代沉船的發掘採用對平角的發掘方法,能夠保證每個探方能形成一個獨立的地層剖面,其最大的好處是在發掘過程中可以控制地層的變化,另外,平面遺跡關係也可以完整地揭露出來。同時,考古發掘還會使用浮選法,對船膛內的土樣進行綜合浮選,目的是為了多方面提取遺存信息,為下一步的綜合鑒定提供基礎依據。保守估計,張灣2號明代沉船的考古發掘工作需要一至兩個月的時間。

  據介紹,張灣明代沉船的發掘,為中國大運河申報世界文化遺産提供了實物證據,是天津北運河段真實性、完整性的極好體現。3艘沉船的發掘,對運河本體變遷、漕運史、船舶發展史、水利史以及天津考古研究具有重要意義。記者王昊

熱詞:

  • 明代
  • 開放周
  • 沉船
  • 考古發掘
  • 零距離
  • 膠泥
  • 考古人員
  • 遺址博物館
  • 陶片
  • 天妃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