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藝術臺 > 中華文明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專題 >

“中華文明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選題內容簡介

發佈時間:2012年05月24日 17:14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CNTV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1.河姆渡文化

       河姆渡遺址為1973年在浙江余姚發現,距今七千年前的中國新石器時代中期遺址。遺址中發現了由一排排木樁、圓木、木板組成的幹欄式建築群、大量的稻穀遺跡、陶器、石器及木耜、骨耜等農耕工具,也發現豬、狗、牛等家畜和犀、象、鹿、虎、猴、獐等獸骨、大量的禽類、魚類,以及船槳等水上交通工具,證明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國家之一。

       河姆渡遺址出土有雙鳥朝陽紋牙雕、太陽紋碟形器、雙鳥紋骨匕、五葉紋陶片、豬紋陶缽等令人叫絕的原始藝術品。

       余姚河姆渡出土了六支船槳,距今八千年前的蕭山跨湖橋遺址出土有獨木舟。跨湖橋遺址的獨木舟停放于近岸水域的水港邊。跨湖橋等遺址出土的獨木舟、木漿等遺物,説明吳越之地的先民早在距今七八千年前就已造舟行船,我國東南沿海地區是發明、行駛獨木舟最早的地區之一。

2.仰韶彩陶文化
  
       仰韶文化以彩陶著稱,距今7000-5000年前。仰韶文化分佈範圍以陜西關中、河南西部、山西南部為中心,東至山東、安徽交界處,西及渭水上遊、甘青地區,南至漢水中、上遊,北達內蒙古河套地區。西安半坡、臨潼姜寨、河南陜縣廟底溝、靈寶西坡、鄭州大河村等都是最著名的遺址。遺址出土的彩陶中,有魚、鳥、蛙等紋樣,也有 “人面魚紋”、日暈紋、十二太陽紋、鷹鼎、人面彩陶瓶、船形彩陶壺等。

       仰韶文化早期農耕聚落內的人們過著平等、和諧的氏族生活。陜西臨潼姜寨遺址:在用壕溝圍起來的村落中,大約100座左右的房屋被分成五組大的群落,可視為五個大家族,由這五組房屋圍出一個約1400多平方米的廣場,構成一個共同活動的空間,各組房屋的門均朝向中央廣場,形成一個典型的圓形向心佈局。他們既從事農業,也兼營狩獵、採集和陶器的製作,整個聚落在經濟上自給自足,內部大小血緣集體之間以及個人之間,關係平等和睦。

3.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1936年首次發現于浙江余杭的良渚鎮,約距今5300-4250年。良渚文化的陶器為黑皮灰陶,其經濟形態是水稻農業,在竹木製作、養蠶、絲織、麻織等方面也都很出色。良渚文化發現了大量的玉器,其製作之精美、數量之多、種類之複雜為中國史前所有文化遺址之冠。往往一個墓地發掘的玉器有數千件,種類有玉琮、玉璧、玉鉞、玉冠狀形等器。在這些玉器上刻有神人獸面像,雕刻製作精美,有神秘的宗教情懷。

       良渚文化的貴族墓地是祭壇和墓地複合體,如浙江余杭的反山墓地、瑤山墓地。近年,在良渚文化的余杭莫角山遺址發現面積達290萬平方米的城址。良渚文化已進入早期國家文明。

4.陶寺文化

       陶寺遺址位於山西襄汾縣陶寺村南。根據古史傳説,包括陶寺在內的臨汾盆地是帝堯陶唐氏的居地。陶寺遺址作為都邑而存在的年代約為距今4300-4000年,這一年代範圍在夏代之前,屬於堯舜時期。所以,陶寺遺址很有可能是帝堯陶唐氏的都城。

       陶寺城址的規模比較大,早期城址的面積約56萬平方米,中期城址的面積為289萬平方米。在陶寺城內,發現有宮殿建築,有貴族居住區,有倉儲區,還有用作觀象授時的大型天文建築。在出土的各種遺物中,有彩繪的龍紋陶盤;在陶器上還發現二個朱書的文字;還出土了許多玉、石製作的琮、璧、鉞、瑗、環等。這些都是重要禮器,其墓主人有可能是握有祭祀和軍事大權的邦君之類人物。在陶寺還發現了一件紅銅鑄造的銅鈴和紅銅環,證明當時已出現了金屬冶鑄業。陶寺墓地發現的一千多座墓葬,可劃分為大型墓、中型墓和小型墓三大類七八種等級階梯,形成金字塔式的等級結構和階級關係。陶寺遺址是中國早期邦國文明的代表。

5. 堯舜禪讓  
    
       在夏代之前的堯舜時期,各地已産生邦國,並出現邦國聯盟。堯、舜、禹最初都是各自邦國之君,也先後擔任過中原地區邦國聯盟的盟主。堯舜禹禪讓傳説,描述了盟主職位在邦國聯盟內轉移和交接的情形。據《尚書堯典》等記載,堯在年老的時候,讓邦國聯盟內的諸族邦推舉繼承人,大家一致推舉舜,説舜面對父親愚頑、繼母兇狠、異母弟弟傲慢逞強,卻能以自己的孝行感動全家並和睦相處。經過各方面的考察,堯認為舜足以授天下,於是決定讓位於舜。舜正式繼位前,曾把權力讓給堯的兒子丹朱,自己避居於南河之南。然而天下諸邦和民眾卻不信任丹朱,而擁戴舜,舜繼位。

       舜是有虞氏之人,被稱虞舜。虞舜由東方遷徙到了今晉西南的永濟一帶,所以舜又被稱為“冀州之人”。舜執掌了邦國聯盟後,對中原地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舜年老的時候,決定將權位讓給禹,禹在正式繼位前謙讓,提出把權位讓給舜的兒子商均,自己避居於陽城,但是諸邦依然擁戴禹,禹繼位。

6. 大禹治水  
    
       大禹治水的傳説家喻戶曉。其傳説中既有神話的成分,也有史實素材。如《呂氏春秋》、《淮南子》等書説“上古龍門未開,呂梁未發,河出孟門,大溢逆流”,禹在治理洪水時,“鑿龍門,辟伊闕,平治水土,使民得陸處”。《屍子》説:“河精”曾“授禹《河圖》”,禹是按照河神贈送的治水地圖來治理洪水,均屬於神話。相傳禹吸取父親鯀治水失敗的教訓,用疏通河道、開導川流來取代圍堵的方法,治理洪水,獲得了成功,當有史實依據。“禹娶涂山氏女”為妻,禹為治理洪水,三過家門而不入,被傳為佳話。

       禹治理洪水取得了成功,在族邦聯盟中建立了極大的威信。《左傳》哀公七年記載:“禹合諸侯于涂山,執玉帛者萬國”。

7. 夏都二里頭

       夏代是我國第一個多元一體的統一王朝,在河南偃師縣二里頭村發現的二里頭遺址,許多考古學家認為是夏代晚期的王都。二里頭遺址規模宏大,面積達3平方公里以上。在二里頭的宮殿建築群中,一號宮殿最為壯觀。由主殿、庭院、廊廡環繞的圍墻所組成。整個建築氣勢宏偉,巍巍壯觀,象徵著權力、地位和威嚴。

       青銅器是夏商週三代重要的文明特徵。二里頭遺址出土的青銅器,有鼎、爵、斝、盉等禮器;鉞、戈、戚、鏃等兵器;錛、鑿、鑽、錐、刀等工具;另外還有各種鑲嵌綠松石的銅牌和銅鈴等。禮器反映等級身份,兵器顯示出戰爭,這些都體現了當時“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左傳》成公十三年)的社會價值取向。 

       在二里頭還出土了各種玉禮器,如玉鉞、玉璋、玉戈、玉刀、玉戚、玉圭等。這些玉器製作得頗為精美。在一個貴族墓中出土的用綠松石片粘嵌的大型龍形器,是中國早期龍形象文物中珍貴的精品。作為禮樂之邦的中國,玉器和玉禮器也是其禮樂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8. 商湯崛起
   
       成湯開創了商王朝。在夏朝末年,商已成為東部的一個強大的邦國。當時商湯征服了夏朝許多從屬國,如《詩經商頌長髮》説:“韋顧既伐,昆吾夏桀。”就是説,商湯首先征伐韋國和顧國,然後又征伐了昆吾和夏。《孟子滕文公下》説“湯始徵,自葛始,十一徵而無敵于天下”。《史記殷本紀》記載:“當是時,夏桀為虐政荒淫,而諸侯昆吾氏為亂。湯乃興師率諸侯,伊尹從湯,湯自把鉞以伐昆吾,遂伐桀。”又説:“湯既勝夏”,“於是諸侯畢服,湯乃踐天子位,平定海內。”這是説商湯在伊尹的輔佐下,滅夏而建立商朝後,國力強盛,取代夏王而成為“天下共主”。

9. 甲骨文

       甲骨文是占卜時刻在龜甲、獸骨(主要是牛的肩胛骨)上的文字,1899年王懿榮從中藥的“龍骨”中發現,1928年當時的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考古組在河南安陽殷墟首次發掘,至今共發掘甲骨文十五萬多片,共有單字四千多個。從文字結構上看,甲骨文已基本具備漢字構成的條件,即所謂“六書”,其中最多的是象形、會意、形聲、假借四種。甲骨文是中國最早的系統的成熟文字。

       甲骨文發現以前,殷商史差不多停留在傳説階段,殷墟甲骨文的發現,使得一大批商代的真實史料呈現在學人的面前,地下出土的文字資料與地上傳世的文獻資料相互印證,使得人們對商代歷史文明的認識與甲骨文和商代青銅器以及商代考古發掘緊緊地聯絡在了一起。

10. 青銅文明

       中國夏、商、週三代文明也稱為青銅文明。在夏代的二里頭文化中有青銅的爵、斝、鼎等,商周時期為青銅器的鼎盛時期,春秋戰國的青銅器也很發達,秦漢時期青銅器進入尾聲。

       商代青銅器上已鑄有銘文,多數是族徽銘文或祭祀對象名稱,也有一些記事內容。商代青銅器厚重莊嚴,如著名的“後母戊”大鼎,高137厘米,長110厘米,寬77厘米,重達875公斤,造型雄偉渾厚,花紋富麗堂皇,鑄造工藝講究,是用作祭祀的重器。也有許多青銅器採取了動物造型,如湖南醴陵出土的一件商代銅象尊,以象鼻為注酒口,以敦實有力的四足為支撐。象的全身佈滿獸紋、夔龍、鳳鳥、猛虎等圖像,襯托以雲雷紋,是一件青銅藝術傑作。

       西周青銅器除了繼承商代的技術和藝術外,更以青銅器銘文的宏篇巨制而著稱於世,許多銅器銘文多達三四百字,最長的《毛公鼎》銘文達497字。西周青銅器銘文記錄的內容有:分封授土、獎賞大臣、征伐獻俘、職官任命、訴訟刑罰、地域疆界、饋贈交易等,是研究西周曆史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資料。

文字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

打印】【複製鏈結】【轉發郵件【一鍵分享 i貼吧 新浪微博 責任編輯:鄧莫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