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新疆千種“非遺”項目在民間得到活態傳承

發佈時間:2012年06月09日 15:0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社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新華社烏魯木齊6月9日電(記者潘瑩報道)6月9日,在中國第七個文化遺産日新疆活動現場,來自天山南北的國家級、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各展身手,向現場觀眾展現新疆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成果。

  在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資源大區”新疆,在中央和自治區政府支持下,當地積極推動非遺通過生産性開發、利用,促進了新疆非物質文化遺産在民間的保護和活態傳承。

  據新疆文化部門統計,新疆非物質文化遺産資源涵蓋所有十個門類,項目總數共達3784項。其中少數民族項目佔95%以上,民俗、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技藝等類別項目佔項目總數的60%以上。現有國家級非遺名錄項目70項、自治區級185項、地級535項、縣級2480項。

  在本次新疆非物質文化遺産生産性保護成果展中,當地從各區各地選調了有代表性的60余個項目,涵蓋民族刺繡和服飾、樂器製作、編織、桑皮紙、木藝、銅藝、傳統美術、剪紙、各民族特色美食等,其中一些項目,如流傳了千年的桑皮紙製作技藝,曾因後繼無人幾乎瀕臨滅絕境地,在政府和民間藝人共同努力下,如今得到搶救和保護,繼續得以流傳。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化廳副巡視員馬迎勝説,新疆的非物質文化遺産與各族民眾的生産生活方式密切相連,由於生態環境相對保存較完好,各民族的傳統文化總體上仍在民間活態傳承,各民族的代表性傳承人在民間較為活躍,自覺傳承的意識較強。

  目前,新疆已有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47名,自治區級代表性傳承人360名,政府部門每月向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發放生活補貼,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在社會上形成良好示範效應,達到活態傳承、有效保護的目的。

  新疆的“非遺”資源中,傳統技藝類項目非常多,達1092項,加上傳統美術、生産商貿習俗、消費習俗等類別項目,佔資源總數的比例達到45.8%。

  馬迎勝介紹説,這些非遺項目都會産生物質化的産品,而這些産品通過進入人們的生活而成為消費品,從而實現它的使用價值和經濟價值。為此,當地政府從政策、資金上給予大力支持,設立各級非遺生産性保護示範基地。

  在南疆疏附縣,當地投入大量資金建起了維吾爾樂器村,吸納了500余名樂器製作傳人投入生産。而在哈密地區,每年都會舉辦維吾爾刺繡展銷會,既帶動了當地就業,又促進了旅遊。哈薩克族傳統刺繡在木壘哈薩克自治縣得到大力發展,已有4500名獲得“證書”的繡娘,並形成了較大生産規模,當地還計劃打造全疆的民族刺繡生産和銷售集散地。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化廳表示,今年還將在全區選樹一批非遺項目的生産性保護基地,政府將通過優惠的文化産業政策扶持其發展,示範帶動全區非遺生産性保護的廣泛開展,形成一定的産業規模,進一步促進新疆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和活態傳承。

熱詞:

  • 非物質文化遺産
  • 傳承人
  • 民間藝人
  • 項目
  • 證書
  • 資源大區
  • 自治區級
  • 傳統美術
  • 傳統技藝
  • 各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