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媒體談“流動兒童”:讓他們找到認同與歸屬

發佈時間:2012年06月01日 15:5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新聞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和留守兒童比起來,流動兒童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對他們自身的成長無疑更有利一些。但大批農村孩子進入城市後,會面臨各種問題,在哪上學,學什麼,在哪生活,如何生活得更好。用南都公益基金會的第一屆秘書長徐永光的話説,便是“兩難”:上學難和融入難。

  上世紀90年代中期,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教授史柏年開始關注流動兒童,成為最早關注該群體的學者之一。他注意到,當流動兒童的教育問題進入人們視野,大批的報道開始涌現。“救救外地民工的孩子, 誰向他們敞開校門” 、“ 流動人口子女入學難不容忽視” 、“ 公辦學校何時敞開大門” 、“ 民工子弟課桌應該安在哪” 、“創造條件讓流動人口子女上學” 等呼籲聲不絕於耳。

  如此呼聲下,流動兒童上學難的問題,也隨著相關政策的制定,有了一定的解決思路:“堅持以流入地政府管理為主、以全日制公辦中小學為主,確保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各地政府也陸續開始出臺政策,用公立學校吸收、審批符合條件的打工子弟學校、支持公益辦學等方式,讓進入城市的孩子能夠上學。

  然而,“上學難”的問題尚且可以通過國家制定相關政策得到緩解。“融入難”卻一直沒有行之有效的辦法。

  有學者認為,能夠在父母身邊讀書,並不意味著他們就能夠被城市主流社會所接納,更不意味著這些孩子可以順利地變成城市新公民。在這個過程中,既需要他們能跨越城鄉文化差異,適應大城市、新學校的生活,為未來的人生做好知識上、技能上、心理上的準備,也需要城市主流人群能給他們以平等、尊重,視他們為未來城市新文化的共同創造者,讓他們找到認同與歸屬。

  北京藍天二中校長張大力告訴記者,“城市文明”和“孤島文化”大相徑庭,融合問題想得到解決,必須先改變城裏人的觀念。作為第一所專門招收流動兒童的公立中學,該校也希望這些孩子能夠成為與大都市相和諧的新北京人。“愛他,幫助他,成就他,這是我們應該做的。”

  不過,在實際的融合中,卻出現很多問題,譬如如何讓流動兒童和當地的孩子交上朋友、學業如何跟得上,乃至如何去感受這座城市等。

熱詞:

  • 流動兒童
  • 子女平等
  • 留守兒童
  • 上學難
  • 城市文明
  • 公辦學校
  • 流動人口子女
  • 公辦中小學
  • 打工子弟學校
  • 新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