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活化一切行政資源 為企業基層減負

發佈時間:2012年05月28日 14:1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東莞時間網-東莞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今年可能是廣東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社會發展最為困難的一年。為進一步增強經濟社會發展活力,市決策層上周提出,“為企業、基層減負,能免則免、能緩則緩。”增加基層支出的決定權順勢回收到市裏,“減負方案”也應聲上路,一言一行間剎住了“增負風”。

  可以説,在當前經濟充滿變數的境遇中,減負幅度到底有多大、成效能有幾何,尚需時日觀察,但可以明確的是,政府與基層、企業共度時艱的態度已然盡顯。

  事實上,中小企業稅負過重的問題由來已久。只不過,每當經濟處於下行狀態時,稅費重交織融資難、成本升,這三個被視之為壓在企業身上的“三座大山”,便成為備受詬病的對象。這個區域發展的“共性問題”,落到東莞就更顯意味深長。

  數以萬計的製造業企業和雄厚的村組經濟,是構成東莞高速發展的重要力量,二者缺一不可。但自去年以來,受宏觀經濟形勢吃緊的影響,使得中小企業生存狀況日益嚴峻,村組經濟也受到牽連,面臨集體資産縮水、收入減少等問題。一些案例已經證明:地區給出的深刻教訓是“産業空心化”之惑。當各種不利因素疊加,會日益形成“投資實體沒錢可賺”的錯覺,最終造成越來越多的人不願意再做實體經濟,轉向投資短、收益快的虛擬經濟。

  政府此刻亮明與企業、基層共度時艱的態度,從減負做起,正是一場“及時雨”,幫企業走出微利困局,為基層解燃眉之需,符合各方期盼,也是政府服務“加一”理念的現實樣本,更是有保住東莞實體經濟的前瞻影響。

  必須要看到,政府為企業、基層減負,倡導的是“要多放水養魚,而不是竭澤而漁”,通過對中小微企業、基層要“少取多予”,通過減費、減負等方式讓中小企業回歸到實業的投資懷抱,穩住基層。

  就“減負”而論,東莞相關部門應對涉企優惠政策進行全面排查,主動聯絡和發動企業申報,確保各項已有的優惠政策及時兌現落實。其次,在法律允許的框架內,政府應活化一切行政資源,主動挖掘為企業減負的空間,還可引導其發揮杠桿作用:企業獲得的稅費減免部分可轉移到企業技術創新或增加員工工資上。前者可有助企業抵禦風險能力,後者可吸引和留住人才,也有助於緩解招工難。

  當然,要徹底減輕企業負擔並不是簡單的一兩項政策能夠實現的,這是一個系統的工程,目前至少要處理好兩種關係:

  一是“加”與“減”的關係。所謂“減”,即取消一切不合理收費,做到真減;所謂“加”,就是要在財政扶持方面增加,運用更多專項資金引導企業發展,政府採購向小微企業傾斜,同樣可以推動村鎮銀行為企業融資,用“草根”銀行服務草根經濟。

  二是“隱”與“顯”的關係。政府為企業、基層減負要注重顯性的一面,同樣要注重為企業減去隱性的負擔,合理運用“三打”一舉掃去那些見不得光的額外支出。

  總之,為基層、小微企業減負,只有將政府的政策、服務與各界的期待做到相對等值,實現無縫對接,政、企、基才能共渡難關、共同發展。

熱詞:

  • 基層
  • 草根經濟
  • 企業融資
  • 企業技術創新
  • 企業發展
  • 及時雨
  • 共性問題
  • 三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