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文化“更替”下的守護

發佈時間:2012年05月27日 08:0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錢江晚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如果文明是要我們卑躬屈膝,那我就叫你們看見野蠻的驕傲。”這是《賽德克 巴萊》中的邏輯。

  1896年以來的一百年間,賽德克人在政治身份上的幾次轉變,不斷帶給賽德克人文化“更替”的適應問題。82年前莫那 魯道與花岡二郎的處境,其實是台灣原住民和日本殖民政府共同面臨的問題日本殖民政府選擇用人類學方式先行摸索;莫那 魯道與花岡二郎選擇自我了結生命。

  從魏德聖的電影中,我們可以看到,在文明傾軋而致的徬徨之中,莫那 魯道與花岡二郎最終有了共同的選擇,那是對自我文明守護,即使不能抵達,也是誓死捍衛的姿態。

  《漫畫巴萊》的作者邱若龍曾經在文章中寫道:女孩要能織布;男孩則是能殺敵獵首,才有資格在額頭與臉頰上文上印記,有文面才有結婚的資格,也是死後與祖靈相認的標記,這樣才是賽德克 巴萊(真正的人)的一生。

  雖然,這樣的文化信仰以現代觀點來看,固然被視為“迷信”,但要了解過去的賽德克人,卻不可缺漏對該民族信仰的認識。

  如今,新一代的賽德克人也面臨新的文化認同問題。不過,來自官方的文化保存也在做著相關的努力。

  台北的政治大學民族係已于1997年開設賽德克語課。而且,賽德克語被列入語言認證考試,早于賽德克之名獲得法理上的地位。2001年實行“原住民族語言能力認證”,也鼓勵漢化了的原住民學習原住民語言。

  1996年開始,台灣小學生增加“鄉土”課程,原住民語言及歷史文化隨鄉土課程的排定,走入山區以原住民學童為主的小學教室。

  摘編自《看歷史》雜誌

熱詞:

  • 文化信仰
  • 莫那
  • 鄉土
  • 魯道
  • 文化認同
  • 課程
  • 漫畫巴萊
  • 看歷史
  • 賽德克
  • 巴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