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孔廟石碑上的龍文化

發佈時間:2012年04月10日 04:4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新聞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中華民族自譽為龍的傳人,對龍文化的信仰無處不在。單就一通奉“真龍天子”之命而豎立的石碑,就承載著諸多龍文化的元素。   

  但凡一些封建帝王、達官顯貴的古墓地,或者一些有重大影響的宮闕廟宇、寺院道觀,總能見到一些石碑的蹤跡。這些石碑或歌功頌德,或誥封晉爵,展示著森嚴的等級色彩,透射出凝重的滄桑氣息。尤其是那些被俗稱為“龜馱碑”的石刻,更蘊含著深遠而豐厚的龍文化因子。

  在儒家文化聖地曲阜孔廟內的十三碑亭,就有多通這樣的石碑。其中氣勢最為恢弘、規制最為顯赫的,非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所立的那通莫屬。該碑位於北排東起第三座碑亭內,碑首刻龍紋,碑趺為“巨龜”。僅碑身就重約35噸,加上碑下的“龜”座、水盤,總重達65噸之巨。碑材採自北京的西山,碑文為康熙皇帝御書。

  這座石碑是一通廣為人知的“龜馱碑”,來此覽勝的遊客紛紛駐足觀瞻,拍照留念。其實,該碑的碑座並非神龜,而是傳説中的龍之九子之一——赑屃(b岥x岥)。在我國傳統龍文化的信仰中,有龍生九子之説,它們由大到小依次為囚牛、睚眥、嘲風、蒲牢、狻猊、赑屃、狴犴、負屃、螭吻。九子形象獨特,各有所好,各具其能。

  赑屃,又名霸下,形似龜,是龍之九子中的老六,力大無窮,喜好背負重物。傳説赑屃曾是頑劣之獸,上古時代常馱著三山五嶽,在江河湖海裏興風作浪,後來大禹治水時收服了它。大禹依其所長,安排它推山挖溝,疏通河道,為治水作出了貢獻。洪水治服後,大禹擔心它再四處撒野,便搬來一通頂天立地的特大石碑,上面刻寫上赑屃治水的功績,安放到它的背上,讓它時時馱著。沉重的石碑壓得赑屃無法隨便行走,它只好掙扎著向前昂起頭,四隻腳拼命地撐著。這便成了眾人心目中那個總是扭著頭四處觀望的赑屃形象。

  赑屃和龜雖十分相似,但細看卻有差異,赑屃有一排牙齒,而龜類卻沒有;兩者背部的甲片數目和形狀也有差異。因而“龜馱碑”這種説法,就有些想當然的只看其表、不辨其真的簡單色彩。

  在這座石碑的碑首,有兩個造型生動的龍形圖案,它們則是龍的第八個兒子——負屃。負屃身似龍,頭像獅,平生好文,尤愛書法。我國碑碣的歷史悠久,瑰麗多姿,它們有的造型古樸,雕刻精美;有的刻寫精到,氣韻生動;也有的碑文膾炙人口,千古稱絕。而負屃十分愛好這種閃耀著藝術光彩的碑文,便攀爬到石碑的碑首,去襯托這些傳世的藝術珍品。它們互相盤繞著,看上去似在慢慢地蠕動,和底座的赑屃上下呼應,將整座石碑裝飾得更為典雅秀美,靈動自然。

  龍文化何其豐富多彩,由一通古老的石碑就可窺見一斑。(周東升)

熱詞:

  • 石碑
  • 龍文化
  • 龍的傳人
  • 巨龜
  • 碑文
  • 傳説中的龍
  • 寺院
  • 狻猊
  • 石刻
  • 龍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