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新京報:“地震電視預警”何時推廣到全國

發佈時間:2012年05月18日 10:2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京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日本等國的地震預警之所以做得好,不僅在於其技術本身的先進,而且在於這種預警有著良好的“社會土壤”。

  5月14日,汶川縣境內的電視播出字幕信息:“溫馨提示:青川縣正在發生輕微地震,汶川無震感”。此次電視播出的,是由汶川縣防震減災局和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合作實現的,全國首次電視實時播報地震預警。預警為汶川居民搶出了約40秒的避險時間(《新京報》5月17日)。

  2008年汶川地震之前,中國的地震應急體制一度將重心放在預報上,然而歷史經驗證明,在人類現有科技水平下,震前預報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汶川地震之後,地震預警轉而受到重視,當地震發生後,通過電波訊號,搶在震波到來前發出警報,可為人們贏得數十秒的逃生時間,別小看這幾十秒,專家曾估算,汶川地震如果能提前幾十秒預警,傷亡人數或可大量減少。

  如今,汶川在短短4年內就取得斐然的成就,不僅建立了地震預警系統,更將預警系統與廣電系統對接,直接面向公眾。中國的地震預警系統從此不再是空白,這無疑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公眾的期盼顯然是,這樣的地震預警何時能推廣到全國?

  從目前的現實看,實現這個目標,還需要克服諸多困難。

  一套先進的地震預警系統,需要高密度的地震監測體系作為支撐。但中國的地震臺網覆蓋密度遠低於發達國家,統計顯示,以強震臺覆蓋密度為例,日本為1323台/萬平方公里,美國為53台/萬平方公里,中國只有0.3台/萬平方公里。汶川地震後,地震臺網建設雖然有所加速,但數量仍然遠未足夠。此其一。

  其二,如何減少地震預警誤報,也是一大挑戰。地震發生後,近震源監測臺要想在極短時間內確定地震參數,並實時預測尚未到達的破壞性地震波的強弱,並非易事。即便在地震預警技術最先進的日本,也面臨這一問題,據報道,2004年,日本在半年內一共發佈的245條警報,其中有10%被確定為“假情報”。

  其三,發出預警信息只是第一步,在接下來幾十秒時間內,民眾如何對待和運用預警信息,能否作出冷靜而有序的緊急防範行為,至為關鍵。而這,正是目前國人災難應急能力的短板,如果此問題不改觀,預警反而帶來混亂,從而使預警效果打了折扣。

  關於地震預警,許多人對日本等先進國家甚為推崇,而不知道的是,之所以這些國家做得好,不僅在於其技術本身的先進,而且在於這種預警有著良好的“社會土壤”,包括國家對防災減災的重視與投入,值得信賴的建築抗震能力,成熟的國民應急素質等。

  地震預警不是地震部門一家的事,它是個龐大的社會工程,需要國家在財政投入上大力扶持,重視國土防災體系的建設,也需要打破部門分割,建立跨部門的合作機制,同時更需要從教育抓起,在社會普及防災減災教育,提高民眾自我救助與防護能力。如此,地震預警方能做到事半功倍。(轉自新京報,版權所有,不得轉載)

熱詞:

  • 地震參數
  • 預警技術
  • 地震應急
  • 地震監測
  • 社會土壤
  • 預警信息
  • 新京報
  • 地震發生
  • 汶川縣
  • 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