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荊楚網:“8毛錢”拷問媒體的“醫德”

發佈時間:2012年05月07日 10:5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主創人員:陳莉霖、張劍、班躍偉

  作品簡介:

  媒體要“把握正確輿論導向”。作品中,將此理念更直觀化,用“媒體醫德”的提法,讓概念更容易深入人心。重新喚起媒體人堅守“責任感、理性、真相”的職業底線。闡明媒體只有從講政治的高度審視問題才能區分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才能在面對複雜繁多的反映社會眾生相中保持清醒、疏理情緒,表達真正的社會心聲,弘揚主旋律。

  作品一針見血地指出媒體的過失,而後展開論點進行深入評論,點出病灶根源,並援引典型實例,進行有機連接,立意高,角度新,觀點鮮明,整篇作品耐人尋味,堪稱佳作。

  9月7日,“8毛錢治好10萬元的病”經媒體曝光,引起網民關注。尤其,9月8日《人民日報》發佈評論《10萬元為什麼敗給了8毛錢》,60余家媒體轉載。霎時間,網上輿論沸揚,一邊倒指責醫院過度醫療,評論聚焦質疑“醫德”。援引一篇研究文章所述“社會信任度幾乎是在一夜之間降到冰點”。

  當初看到新聞,憑藉一點醫學常識,感覺報道本身存在明顯瑕疵:首先,“8毛”和“10萬”,數據未經專業核實。其次,此病難確診,“治愈”與“緩解”有本質區別,急於下結論太武斷。

  事實證明,媒體鋪天蓋地的報道背離了真相。9月12日,患兒因病情反復再次入院。然而,媒體避談“報道失實”,弱化自身責任。公眾由於“首因效應”,對後續的更正消息選擇性屏蔽。事件隨後引發當地的醫患信任危機,9月15日媒體報道,三例重病患兒家屬拒做手術,導致病情惡化。

  至此,作者感到不得不發聲,呼籲媒體自省──一些媒體為了追求轟動效應,過度關注負面新聞,無形中放大了社會矛盾,加深了雙方的猜疑和誤解。在“輿論監督”光環下,媒體無意識地背離社會責任,陷入好心辦壞事的境況,已成當前這個行業的共性問題。客觀、公正、真實、平衡,是新聞報道的基本原則。作為社會公平正義的守望者,媒體應該儘量為公眾還原一個真實的世界,而非一個虛構的世界。如果媒體過度關注陰暗面,而不堅持平衡原則,就會讓公眾産生認識偏差,以為“一片漆黑”,從而作出錯誤的判斷。如何在 “八毛門”中,讓媒體反思,懸崖勒馬?

  評論直接指出“報道失實”,卻不停留于個例,而是從媒體輿論監督如何把握“度”來立意展開。並且,為了讓讀者更好理解,用類比的方法,創造出“媒體醫德”的概念。將媒體的過度報道和醫生的過度醫療類比,更直觀地論證輿論監督過度的危害。同時,一針見血地指出引起“過度”的誘因,讓媒體反思。及時抓住“三例重病患兒家屬拒做手術,導致病情惡化”的新聞引子,進一步,引入“老人摔倒扶不扶”實例──《武漢88歲老人摔倒無人敢扶窒息身亡 離家不到100米》,以疊加的事實為論據,既加強説服力,也增加關注度。讓媒體警醒,避免“8毛錢”新聞後,出現過於密集的同類報道,引發全國性的醫患信任危機。

  據觀察,這是“8毛門”事件中,全國第一篇從“媒體責任”角度反思“信任危機”源頭的評論。作品提出了媒體“醫德”的概念,探討了媒體“輿論監督”尺度的問題,並呼籲媒體應努力成為社會傷痕的彌合者。直到本評論刊發1個半月以後,患兒術後康復的新聞出來,媒體才就“報道失實”道歉,各大媒體和評論專欄開始紛紛刊發類似評論,關注事件中媒體的責任。

熱詞:

  • 荊楚網
  • 醫德
  • 報道失實
  • 輿論監督
  • 醫患
  • 首因效應
  • 10萬
  • 治愈
  • 過度醫療
  • 患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