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汽車百年風雲激蕩 從改變中領悟未來方向

發佈時間:2012年05月04日 21:0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汽車商業評論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汽車百年是風雲激蕩的百年。回眸百年,當下中國不缺知識普及,歷史重溫,而是需要叩問汽車改變了什麼?要緊的是,從中我們得到了什麼,還要改變什麼,走向何方?

今年國慶期間,央視在晚間播放了一部12集電視紀錄片《汽車百年》。看了幾集就有點乏味,提不起興趣。這倒不是對片子拍攝有何挑剔,而是內容給力不夠,深度有限。説白了,除了在炒“冷飯”,對往事的追尋之外,很少有新意,即便是有情景再現,也難以産生共鳴,原因是未擺脫對歷史的圖解與説教的思維,缺少汽車物化的思考與啟示。

這不是苛求。對於汽車百年的歷史,有關資料和書籍可謂汗牛充棟,卷帙浩繁。對當下的普通讀者而言,有關汽車的發明和簡史,熟悉的不在少數,尤其是小孩,通過圖片與玩具早就耳熟能詳,如同美國的快餐文化業已侵入骨髓。

此片的播放使我想起十餘年前,有人拿來一本大學“汽車文化”的教材請我寫書評,翻了半天,還是一部汽車編年史的簡本,很少有文化的記敘,人文的追求。所以,汽車文化與汽車歷史有時很難劃分,就連學界都含糊不清,真不知這是認識問題,還是辨析能力缺失。

儘管後來也看了不少國人拍攝的有關汽車電視專題片,還是沒有脫離對産業發展的變遷,講的還是圈子裏的事,歷史上的陳年八股,這就很難引發熱議和關注。

這是何原因?一個多少億人享有的汽車,被譽為“改變世界的機器”,在一個自詡步入汽車社會的國度,卻沒有一本引起共鳴的讀物(包括電視影像在內),這與龐大的消費市場難以相稱。如果説,中國沒有自己的汽車歷史,誰都不會答應,但拿得出手的歷史又是些什麼?如國內投資幾個億建造的某汽車博物館,陳列的展品半數以上是舶來品,介紹的內容也基本上是別人的歷史。

相比之下,中國的汽車百年顯得蒼白,與世界脫節。“有汽車市場,卻沒有文化”,“有龐大的汽車産業,卻沒有自己的靈魂”。這樣的尷尬正如書攤上琳瑯滿目的豪華汽車讀物,幾乎大同小異,連封面也出現雷同,匪夷所思。有經驗的讀者説,“買一本足夠,其他內容也都有了。”

提到汽車影像,不外乎科普灌輸,對發明的記述等,離不開幾個熟悉的案例,或風水輪流轉的文本等。《汽車百年》也沒跳出這樣的思維,尚未將汽車百年置於社會、時代更替的關節點上,或政治的手段,經濟的變革,發展的矛盾,現代性等敏感的歷史背景之中,缺乏緣由的支撐和思想的梳理。實際效果大抵與汽車啟蒙相近,客觀上與想深入了解汽車的期望相距甚遠。

如果從汽車歷史的真實性來看,汽車百年也不全是“帝王將相,才子佳人”的歷史,也有被遺忘的草根和失敗者的悲壯。此外,汽車創新不等於包豪斯,“意大利線條”那麼簡單,底特律的失落也不可妄下結論。縱觀汽車百年,波詭雲譎,大起大落,峰迴路轉的事又何止通用一家?百年車企,哪家沒有傳奇,哪家沒有人傑輩出?

事實上,當下的汽車史也是一部成功史,幾乎所有的汽車廠商都把成功當作標簽兜售,這本身就是一種遺憾。無須爭論,沒有失敗,哪有成功。在史家看來,汽車的發明就是由失敗成就的。這樣的故事並沒有影響發明的偉大,而失敗也並非無價值。當下的汽車博物館幾乎都沒有這方面的記錄,《汽車百年》也概莫能外。忌諱失敗,也就成了一種歷史的通病。

汽車發明在歐洲,落地則在美國。這一事實揭示了汽車作為市場的“利器”比發明更加刺激,具有啟發意義,以至於成為政治的手段,“現代性”的工具,影響著世界格局的改變。當奔馳借助125年曆史以汽車鼻祖的姿態全方位地在傳播對汽車發明的功績時,寶馬、奧迪也不甘落伍,步其後塵,以不同方式在曬他們對汽車的貢獻,把中國當作了舞臺,就像他們在上海爭搶地標冠名權那樣,下手之敏捷,出手之闊綽,就連山姆大叔看了都要退避三舍,自嘆弗如。

這種“暗戰”,並不意味著美國汽車已淡出汽車話語權,也不意味著日、韓汽車的成功就是在拾人牙慧的幸運,更不意味著中國汽車後來居上就那麼膚淺的“暴發”。正如《最寒冷的冬天》的作者大衛哈伯斯塔姆對自己從事的新聞職業認識體會的最深,視為最珍惜的東西那樣:“尊重平凡人的偉大之處”才是最冷靜、客觀的真實。我亦有同感,汽車文明史是由無數平凡的發明而構成,更何況對於汽車發明的現象至今都被看作是一個“思想活躍”的産物,高調的自戀反而會被功利所玷污。

汽車百年決不是少數廠家的歷史,也不是幾位歷史人物所構成。發生在汽車上的諸多事件都是“現代性”的寫照,也是現代社會進程中誰都回避不了的一種“選擇”。如果説,歐洲發明汽車是作為一項人類文明成果而載入史冊的話,那麼,美國人則把它當作了“民享”的代步工具,敲開了市場的大門,變成了國富民強的“利器”,成為各國效倣的圭臬。

而汽車化就是現代化的直白,誘導了無數跟隨者的響應,奉為“現代之神”,看來不僅僅就是為了代步工具的複製,而是伴隨一種意識的覺醒,被接受和認同,引起了誰也阻擋不住的共鳴。

美國是第一個把國家裝上輪子的國家。美國文化也就成了汽車文化。無論是早期的T形車的風靡,還是今日衰敗後的蕭條。但誰也不會低估美國汽車文化的存在。可以説,至今這種文化的影響力還沒被消解,猶如它的三片(大片、薯片、芯片)文化具有持續的滲透力。我以為,這就是汽車庶民化的成功。這種號召力並沒有過時,還在發酵,生成為吸引力。

汽車化的美國在相當的長的一個時期,它是美國夢的象徵。儘管歐洲在汽車庶民化的道路上做得並不比美國差,而且更具親和力與想象力,但是,美國汽車庶民化可複製的“現代性”具有現實意義。況且,日、韓汽車發跡本身就是最有力的佐證。在中國,美係車也許遠沒有德係車那麼吃香,與日係、韓係車也有很大的落差,但這並沒有因此減弱美係車的張力和挑戰性。原因是實體化的美國還在支撐著美國汽車文化的堅挺並不斷地在豐富它的內涵正在創造“奇跡”。

汽車百年是風雲激蕩的百年。回眸百年,當下中國不缺知識普及,歷史重溫,而是需要叩問汽車改變了什麼?要緊的是,從中我們得到了什麼,還要改變什麼,走向何方?

熱詞:

  • 風雲
  • 庶民化
  • 汽車發明
  • 汽車文化
  • 汽車社會
  • 汽車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