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海外版望海樓:跨文化交流大門的金鑰匙

發佈時間:2012年04月27日 04:1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幾千年來,古今中外有志之士不斷搜尋開啟文化交流大門的鑰匙。我在文化交流大門前徘徊近20年,幾乎年年帶領美國學生來華學習旅行,終於發現跨文化交流之門的鑰匙是:“因其人之言而為之言”。 蘇轍説:“上善與人言者,因其人之言而為之言,則天下之為辯者服矣。”(《老聃論》)也就是説,會與人講話的人,借助對方的語言與之談話,天下辯論者就會服你。

  語言是最一般意義上的交流形式。口語和文字的力量可謂大矣。所以拿破侖説“一支筆等於三千毛瑟槍”。2005年在新加坡舉行的決定2012奧運主辦國的會議上,時任法國總統希拉克居然用法語致辭,大多數代表聽不懂,更有代表心生反感,把寶貴的一票從巴黎轉向倫敦。希拉克此時的首要任務不應是反抗“英語霸權”,而是為巴黎爭取寶貴的一票,但他不是善與人言者,忘記了法語已經不是世界語言,他手中的鑰匙已不是萬能鑰匙。希拉克用法語拜票效果不佳,是一個很有説服力的例子。

  聲音語言如此,肢體語言也如此。西方有研究者認為,人與人之間80%的信息是靠肢體語言表達的。對此,我深有體會。1999年北約轟炸中國駐南斯拉伕大使館之後,中國某大學學生到外國留學生宿舍區示威,一個北約某國留學生從宿舍悠悠伸出手來,用食指和中指打了一個“V”的手勢。中國學生一時群情激奮,要衝上樓去理論一番,幾乎爆發肢體衝突。後來在一次由中外學生參加的研討會上,我問學生V形手勢何意,100%中國學生説表示勝利,是victory的第一個字母。但是,100%的美國學生説V代表和平。中國學生一聽都愣住了。原來丘吉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確實用V代表勝利,但20世紀60年代美國反越戰青年用其代表和平,一直延續至今。如是,那個留學生手勢從和平的呼喚變成了挑釁的戰鼓,跨文化誤讀居然可以如此針鋒相對。

  交流除了説服之外,還有自我認識改進的功能。所以“因其言而為之言”也是自我提高的過程。人類社會是一個有機體,只有通過有機系統內循環的信息分享,人類才能相互理解,相得益彰。“因其言”的過程,也是自我檢查的過程,不能理解為僅僅用對方的瓶子,裝自己的酒。 創造“因其言而為之言”的環境,要靠語言、文化、商品、資本、人員的大流通。在跨文化大交流中,我們一方面要了解他國之言,另一方面也在促進世界了解中國之言。當今世界正是多事之秋,經濟順差和文化逆差的矛盾潛伏著爆炸性危險。創造雙向“因其言而為之言”的管道,正是消除文化交流逆差的最佳途徑。

  真正的大國崛起不只是經濟或軍事的崛起,更重要的是文化和語言的崛起,如希臘、羅馬和漢唐時的中國,都首先是文化大國,都有開放引進的謙遜和傳播文明的慷慨。尤其在當今世界上,文化崛起有賴於交流管道的暢通,有賴於用“因其言而為之言”的鑰匙打開跨文化交流的大門。世界上最美的地方是不同文化交相輝映的地方,歷史將獎賞21世紀掌握開啟跨文化交流大門金鑰匙的人。

  (作者為美國卡爾頓大學教授)

熱詞:

  • 跨文化交流
  • 望海樓
  • 希拉克
  • 北約
  • 肢體語言
  • 老聃論
  • 逆差
  • 信息分享
  • 口語
  • 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