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打√打乜叫“標準答案”?

發佈時間:2012年04月24日 10:5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廣州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天下事

  @財經網:【上海小學生答“孔融讓梨我不讓”被判錯引爭議】在小學一年級語文考試中,上海一名小學生在回答“如果你是孔融,你會怎麼做?”題目時稱“我不會讓梨”,被老師打了大大的叉。這名小學生表示,4歲的孔融不會這樣做,才這樣寫答案,並堅信沒有答錯。有網友認為,“言之有理”就算對。(東方網)

  文/記者張漲

  點評:

  沒想到,一個簡簡單單的填空題能在社會上引起如此大的反響,網上各派意見也是炒得不可開交。有人説打叉的老師是僵化教育的典型樣本,也有人説不知道讓梨的學生反映了道德建設的滑坡。一個“讓梨”的小問題,搞得大家都“鴨梨”很大,在我看來真沒必要。其實,要説問題出在哪,我倒認為最大的問題是這道題本身。

  如果僅僅從語文考試的角度來看,“你怎麼做”的設問本是一個開放的設問,回答“我不會讓梨”完全沒有扣分的理由,因為既然題目是問被考者會怎麼做,那麼被考者如實回答打算怎麼做也就行了,何錯之有?

  但是,這若是一道思想品德測試題,討論的空間就更加廣泛了。從道德上來考量,讓梨的選擇當然是道德高尚的表現,但不讓梨卻未必是道德低下的表現。其實,道德本身是隨著時代思潮和社會環境的變化而變化的,在古代被認為是不道德的事情,在今天可能被認為是正常的行為,不同人對於相同的事件,也可能産生不同的道德判斷。正是因為這些理由,在判斷道德水平如何時,我們應當謹慎使用對和錯的概念,而在對錯之間,也有廣泛的中間地帶。在此事件中,教師在道德判斷的尺度下,簡單用一個大大的“叉”便否定了考生的回答,過於簡單粗暴了。

  誠然,教育不僅是傳授知識,道德教育也是很重要的一塊。但道德教育的精髓便在於循循善誘,融會貫通,而不是機械地判斷對錯。即便在這道填空題上作答了“我會讓梨”的學生們,他們真的在內心深處認同應該讓梨嗎?我看不一定。

  在這樣一件小事情中,大多數人著眼于“讓梨”是否道德的討論,但在我看來,教育方式急需轉變其實是與我們自身利益更加相關的另一面。説到底,我從來就覺得在一些可以自由發揮的問題上設置所謂的“標準答案”是種極其無厘頭的做法。人的思維方式分為理性和感性兩方面,那麼也應該有兩套截然不同的訓練方式,1+1=2這樣的問題可以用對錯來評判,但魯迅先生寫“一棵是棗樹還有一棵也是棗樹”反映了什麼思想內涵這類問題,嚴謹來看根本就不可能有所謂的標準答案。反映了什麼樣的思想內涵,怕是魯迅先生自己才有資格作答的。像這樣的問題,打鉤與打叉就沒有理由作為評判方式,非錯即對的邏輯方式也是不適宜的。

  先拋開這道題本身的問題不談,我們都在思考假如我是這個考生該如何作答,其實不妨換個角度,假如我是這個老師,該如何批改這份試卷呢?對於成年人來説,這才是一個更有意義的問題。從我個人角度來看,遇到不同的道德判斷,首先不能妄加評判,而是應當通過平等交流傾聽對方的想法,了解對方産生這樣結論的原因所在,再拋出自己的觀點供其參考。在某些問題上,甚至並沒有取得一致的必要,“君子和而不同”是我們傳統教育模式中一直需要惡補的一課。

熱詞:

  • 標準答案
  • 傳統教育模式
  • 鴨梨
  • 我不會讓梨
  • 老師
  • 考生
  • 小學一年級語文
  • 設問
  • 考試
  • 棗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