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做一個稱職的“非遺人”

發佈時間:2012年04月22日 14:0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光明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隨著非物質文化遺産逐漸成為社會流行語,投身非遺領域的人越來越多,被稱作“非遺人”的人也越來越多。非遺人該怎麼定位?我想,可以暫且把非遺人界定為非遺的保護者、挖掘者、傳承者和發展者。那麼,非遺人究竟該具備什麼樣的精神,才能承擔起社會賦予的重任呢?筆者認為,非遺人至少要具備以下幾種精神:

  苦心修行的精神。對非遺人來説,尤其是那些從事非遺保護、管理、研究的人員來説,要有完善的學科知識結構,具備較高的理論修養。非遺是一門綜合學科,涉及文學、詩歌、音樂、舞蹈、美術、建築、工藝、科技等方方面面,可以説無所不包,這就要求非遺工作者要有很寬的知識面。但只有寬度沒有深度,也成不了合格的非遺人。因此,非遺人要善於學習,以學習塑造自身,既要學理論,也要學實踐;既要學中國的,也要看西方的。總之,非遺人要廣讀書,同時也要形成專長。只有如此才能真正成為社會所急需的人才。

  大海撈針的精神。要搞清非遺的本質和內涵,掌握資料是關鍵。任何非物質文化遺産都是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生成的,相關的記載、外圍的烙印,都是非遺生命的重要組成部分。收拾整理這些相關的資料是一個艱辛的過程,其過程有如大海撈針。因此,具備一定的資料敏感性和對資料搜索的能力,是對非遺人的專業要求。特別是相關的建檔、整理能力,是考驗非遺人業務水平高低的標誌之一。

  投身田野的精神。任何有價值的東西都是在實踐中發現,在生活中閃光的。俗話説,十年磨一劍,非遺更是如此,更需要通過長期的實踐去發現、挖掘。我國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曾五上瑤山,長期堅持調查,多次遇險。世界著名人類學家馬拉諾夫斯基就曾去太平洋上的島嶼,與土著長期生活,幾十年如一日,最後寫下轟動世界的篇章。日本相關的田野調查也十分細緻、嚴格,值得我們學習。國外有關田野調查的理論實踐林林總總,非常豐富,雖不需我們一一掌握,但這種投身田野的精神值得我們借鑒。

  探索悟道的精神。非遺是怎麼産生的,其內涵和特徵是什麼?隨著社會的轉變,其價值、功能有哪些流變?非遺如何才能融入現代生活,併為當下的人們服務?這一系列問題都是非遺人需要認真考慮的。對這些問題,我們要有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精神,一直追問下去。

  守護家園的精神。非遺人是社會精神家園重要的守護者,因而眼光要更長遠,更看重歷史的責任。正如成吉思汗陵的守護者一樣,小小的家族卻幾百年如一日地守護著成吉思汗的陵墓。他們守護的不僅是陵墓,更是歷史,是民族的根、民族的魂。

  弘揚傳播的精神。相對於傳統社會,當今社會已發生巨大變化,非遺生存的環境空間和土壤也發生了巨變。非遺工作者有責任、有義務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也要懂得和善於利用現代手段傳播遺産、弘揚遺産,使之能夠造福當今社會。非遺人要充當起非遺的傳播者、組織者、策劃者,使非遺保護理念深入人心,並以此推進人類文明的進步。麻三山

熱詞:

  • 非物質文化遺産
  • 非遺人
  • 陵墓
  • 學科
  • 田野調查
  • 學理論
  • 舞蹈
  • 知識面
  • 人界
  • 悟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