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文化巨擘的中國情結(圖)

發佈時間:2012年04月16日 06:3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北京晨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當這位83歲的文化巨擘近日再次來到中國的時候,她的身份已經不是55年前在中國拍攝出“政治體制下的時髦”的攝影師,也不僅是一位所謂的“法國新浪潮教母”的大導演,而是一名創意無限的裝置藝術造型家。在《週末畫報》的專訪中,她向我們描述自己如何從攝影師到導演再到造型藝術家。當然,還有她在1957年那段中國攝影之旅以及獨特的中國情結。

  55年後,這位法國新浪潮的代表人物和文化巨匠,帶著當年從中國帶走的紀念品、拍攝的照片,帶著自己玩裝置藝術以來的代表作品以及那些被影迷侃侃而談的短片長片,舊地重遊,開啟了自己在中國的首次個人回顧展。她早已不需要世人簡陋的評價,也不需要誰來懷疑什麼,她就像一個會唱搖籃曲的老奶奶,帶著這一代人稀缺的那些詞彙簡單、純粹、文藝、萌。太多的詞彙可以形容她,又有太多的頭銜扣在她的身上電影藝術家、攝影家、造型藝術家。如果非要給這位文化巨擘做一個輕巧的注腳,某位影迷説過的那句話再合適不過了,“因為有了她,我們都不怕老了”。這和先鋒無關,和新浪潮無關,和裝置藝術無關,僅僅關乎勇氣,不怕和這個世界開玩笑的做實驗的勇氣。

  在798的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放的6場電影,場場爆滿,一票難求。文藝青年扎堆出現在那裏,討論起那些平素被小心翼翼稱為“悶片”的新浪潮電影。而在其中的“瓦爾達短片展”場次,瓦爾達穿著佈滿白色波點的黑色裙衫,提著裝滿筆記和紙條(她習慣把觀眾的提問寫在紙條或者名片上)的同款波點布兜,在訪談裏滔滔不絕地和觀眾聊自己的電影。從細節之中找到自己想去拍攝的內容,然後再用各種新鮮的工具、技術、方式去拍攝,這就是這位老太太導演一直做的。

  “那時我覺得,統一的藍制服真的是一種政治體制下的時髦。”或許攝影師的身份已成為瓦爾達身上最被世人弱化的那張標簽,然而對於她本人來説,這個身份影響她最多。讓-米歇爾 付東(法國影評人)説正是因為她是攝影師出身,才使得她會對每一幀畫面有著天然的敏感,而攝影師身份也促成了她和東方中國在1957年的首次邂逅。

  同樣是拍攝那個半封閉時期但好像櫥窗展示商品的中國,儘管時期不同,依然會令人想起拍攝紀錄片《中國》的意大利導演安東尼奧尼。而其實瓦爾達本人根本沒有看過這部紀錄片。只是二人都是外國人視角對中國當時現狀的好奇,還有在影片裏面表達自己本身強烈情感的渴望。

  《週末畫報》2012年第11期封面圖片

  推薦理由:

  人氣指數:

  感動指數:

  欣賞指數:

  出版社:現代傳播集團

  刊期:週刊

  定價:5元/本

  出版時間:每週五齣版

  市場定位:《週末畫報》自1998年改版以來,至今已有14年曆史,成為新世紀最受讀者青睞的中國精英讀品。

  內容簡介:作為中國第一本雜誌式週報,《週末畫報》共分新聞、財富、城市、生活四大板塊。

  新聞版以全球化視野和普世價值觀透析今日世界發生的一切;財富版倡導最先進的商業理念,全方位掌握世界産經環境的脈動;生活版放眼全球視野,定義中國風格;城市版秉持傳播城市精神的理念,深入中國城市化進程,引進國際都會的先進生活概念,展現中國城市最新潮流與國際都會的生活共振。

熱詞:

  • 中國
  • 中國城市化
  • 中國風格
  • 週末畫報
  • 拍攝
  • 法國新浪潮
  • 影評人
  • 裝置藝術
  • 攝影師
  • 尤倫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