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福州聯合8城市為“海上絲綢之路”史跡申遺(圖)

發佈時間:2012年04月06日 14:0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邢港古渡位於閩安村,碼頭東側連接迥龍橋。迥龍橋曾是海外貿易的必經之地。

  近日,福州聯合泉州、北海、廣州、漳州、寧波、揚州、蓬萊8個城市申報“海上絲綢之路”中國世界文化遺産預備名單,“海上絲綢之路”福州史跡申遺材料將於近期報送國家文物局。據了解,本次申遺,福州馬尾區閩安村邢港的迥龍橋、晉安區的閩王墓、鼓樓區的閩王祠、倉山區的懷安窯遺址等文化遺址均在名單之列。

  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是我國東南沿海與亞非諸國重要的海上貿易交通通道。如同“陸上絲綢之路”一樣,“海上絲綢之路”同樣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偉大的壯舉之一。近年來,福州一項項的考古發現,見證了福州“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的歷史地位。

  據福建省內文物部門介紹,福州“海上絲綢之路”萌芽于漢代。漢朝利用福州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和人民擅長航海的傳統,開闢東冶港,作為對外交通和貿易的港口。宋代,福州已成為當時“海上絲綢之路”貿易中絲綢的主産地之一。宋元時期,福州港(東冶港、甘棠港、邢港、烏豬港、太平港、新港等)是中國最早的貿易港口之一。明初,福州港便逐漸取代泉州港的官方港口地位,其時,鄭和七下西洋的舟師以福州長樂太平港為休整補給、招募水手的基地。鄭和下西洋時,“海上絲綢之路”發展到巔峰。至清代,福州被辟為中國“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各國商賈雲集於此進行貿易。福州三坊七巷至今保留有當時作坊、店舖與商行會館雜陳的街市遺跡。

  “海上絲綢之路”福州的主要遺跡有:閩王祠內恩賜瑯琊郡王德政碑、閩安邢港古航道(含迥龍橋、碼頭、稅課司舊址)、閩王墓、燒制外銷瓷的福州懷安窯遺址和碼頭,還有明代著名航海家鄭和長樂太平港下西洋船隊駐泊基地遺跡等。

熱詞:

  • 海上絲綢之路
  • 申遺
  • 史跡
  • 海上貿易
  • 五口通商
  • 遺跡
  • 龍橋
  • 懷安
  • 福州港
  • 閩王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