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養基心經:長期持有並非簡單持有

發佈時間:2012年04月03日 12:2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證券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2011年以來,基金業批量發行不少遭遇“賣不動”的困擾,不斷攀升的數量與持續下降的規模形成鮮明對比。業績不理想、基金經理頻繁跳槽導致信任危機成為基金話語權下降的根源所在。雖説批量發行已成為基金業常態。然而,基金批量上市並沒有帶動投資者的參與熱情,反而令新老投資者更為“眼花繚亂”,不佳的業績表現令有過購買經歷的基民紛紛退避三舍。

  基金公司所謂的“專業運作、專家理財”與一般股民的成績單差不多,甚至還不如一般股民。照樣是大勢好賺錢,大勢不好賠錢,照樣是“靠天吃飯”。基金告別“只漲不跌”無疑向基金持有人提出一個嚴肅的命題:基金是否可以簡單地“長期持有”?而基金凈值大幅縮水,更使投資者對於基金“只賺不賠”産生懷疑。

  早在2007年3月中旬,連雲港市民武先生投入15萬元購買了三隻基金,後雖然經歷“530”大跌和七、八月漲勢,都是一直“捂基不動”。可是,經過2008年股市大跌後,武先生發現,他買的這三隻基金收益全部為負,即使經過2009年上半年較高級別的反彈:最好的一隻基金的收益率在8%左右,第二隻基金收益率為6%,而另一隻基金不足2%,竟然低於銀行利率。“買基金的時候,銀行理財師叫我長期持有,不要像炒股那樣把基金換來換去。”可武先生發現,自己購買的這三隻基金在2007年10月中旬股市行情最好的時候,收益率全部超過了50%以上,最好的一隻達到87%,尤其是經過2011年A股的只跌不漲,現在已縮水了一大半,他開始對“捂基不動”投資策略産生動搖。

  回過頭來看,從2006年初啟動的上一輪牛市行情時,以股票市場為主要投資對象的股票型、指數型、偏股型基金的平均凈值增長率都連續翻番,讓廣大投資者賺得盆滿缽盈。如果以100%的盈利幅度為例,投資者在當年這輪牛市行情伊始時投入1萬元,到2007年行情最好時就可能變成4萬元。但隨著股市出現急劇下滑,由於基數變大,投資者只要虧損25%,就會虧損1萬元,這無疑等於當初投入的本金。由此可見,所謂的“長期持有”並不是基金投資的唯一策略。

  應該説,並非所有基金都適合長期投資。要知道,不同類型的基金具有不同的風險收益特徵,適合不同的投資者在不同的市場環境下投資。一般情況下,高風險高收益類基金産品不適合進行長期投資,低風險低收益類基金産品則可以長期持有。因此,基金投資者有必要密切關注相關信息,比如基金公司投資團隊的變動、投資風格的演變等,根據這些基本面來考慮對基金的取捨。更主要的是,投資者在進行基金投資的時候,還應對市場的基本狀況、發展趨勢有一個基本的判斷,如果市場中、長期發展趨勢看好,相關種類的基金就值得長期投資。

  股市波動是永遠難以回避的,基金投資長期持有並非簡單持有。理財專家認為,基金投資理念應該是“長期投資心態+中期策略性調整”,即在堅持長期投資的理念下,通過階段性調整基金組合的方式提高投資收益率。基金投資人除了堅持買入後長期持有的理念外,更要順應市場走勢的變化來調整組合以控制風險、保存收益。(吳學安)

熱詞:

  • 長期投資
  • 基金收益率
  • 基金凈值
  • 凈值增長率
  • 心經
  • 養基
  • 基金持有人
  • 基金投資人
  • 買基金
  • 基金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