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調查:京城九成社區垃圾分類不達標

發佈時間:2012年04月03日 07:4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今年3月1日起實施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確立了兩項制度原則——“産生收費”和“垃圾分類”。這表明垃圾分類已成為城市生活垃圾管理的當務之急。

  經過10多年推動,北京的垃圾分類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績,卻也留有遺憾。2010年至2011年間,民間公益環保機構自然之友從北京市各城區中均勻抽取了90個社區進行調研,完成了一份《北京市垃圾真實履歷報告》。《報告》顯示,41.1%的社區幾無居民分類投放,48.9%的社區有部分居民分類投放,5.6%的社區拆開垃圾袋後可以實現分類,僅4.4%的社區直接達標。

  九成社區不達標,這與官方公佈的“小區垃圾分類達標率50%”差距懸殊。自然之友城市固廢議題負責人張伯駒解釋:“我們的考察側重垃圾分類的實效,以及小區居民實際的分類投放行動等內容,市政則較為側重設施、人員、操作規範等。”

  在《北京市城鎮地區垃圾分類日常運行檢查考評標準》中,分類投放效果、分類處理成效在考核表中僅佔20分,而其餘80分則確如張伯駒所言,主要圍繞設施、人員和操作規範。

  清華大學環保産業研究所所長傅濤認為:“硬體不應該被當成關注的重點,解決垃圾分類不理想的問題,關鍵還是改變老百姓的習慣,但這需要一個過程。”

  對於居民尚未養成垃圾分類習慣的原因,張伯駒認為這是由於居民對政府的處理缺乏信心。“過去,有的人看到自己分好的垃圾又被混在一起,自然就不會再去分類了。現在,政府的處理規範了,但卻沒有讓老百姓感受到變化。”在自然之友的《北京市垃圾真實履歷報告》中,有數據印證了這一點:76.7%的小區已經配套了廚余車進行分類運輸,14.4%的小區已經配套了廚余機,但僅有47.7%的居民知道本社區已經建立分類運輸制度。

  因為九成的社區都無法做到人人履行垃圾分類,所以靠保潔人員等進行二次分揀,就成為了當前最主要的補救手段。自然之友的《報告》顯示,目前75.6%的小區都在依靠二次分揀。

  張伯駒表示,《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的出臺與實施,是政府日趨重視垃圾分類的表現。但《條例》中一些條款如何具體執行,仍沒有明確的實施方案和文件。他建議,今後應該逐步推廣以小區為單位的按垃圾量收費,從源頭鼓勵生活垃圾減量的行為;同時,希望政府、研究機構、民間組織和廣大市民能夠持續進行垃圾減量的嘗試,共同推動北京向“零廢棄城市”的長遠目標邁進。

熱詞:

  • 垃圾分類
  • 報告
  • 社區
  • 自然之友
  • 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
  • 條例
  • 北京市垃圾真實履歷報告
  • 考核表
  • 無居民
  • 城市生活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