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高校論文抄襲頻現折損學術尊嚴 監管被斥綿綿無力

發佈時間:2012年04月01日 08:4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新聞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3月26日,洛陽市中級人民法院對一起論文抄襲案作出一審判決,認定洛陽某高校體育部教授張麗抄襲北京體育大學一名學生的本科畢業論文,要求其停止侵害行為,並賠償原告損失1000元。

  這幾年,高校的論文抄襲事件頻頻見諸媒體,可謂見怪不怪。不過,這一次抄襲事件鬧到法院,倒還是新鮮事。法院並沒有以“證據不足”之類理由不予以受理,而是積極調查,認真審理,給了被抄襲學生一個明確的説法。令人嘆息的是,索賠十萬,判賠一千。抄襲成本如此之低,其實是在一定程度上縱容了抄襲之風。

  從本科生畢業論文東摘西抄,到講師、教授造假抄襲,甚至産生在一個刊物、短短一段時間裏發幾十篇論文的井岡山大學某“論文超人”,再到個別院士、長江學者、高校領導的疑似學術造假事件,高校學術不端行為漸成蔓延之勢,原本的學術凈土被名利金錢污染得面目全非。人們不由追問,學術抄襲何以成風?

  筆者認為,學術環境惡化是主要原因。目前,我們的高校科研評價制度和論文獎勵機制刻板、單一,類似陳寅恪沒有拿到博士學位卻能躋身清華國學院“四大導師”之一、華羅庚僅有初中文憑卻能走上高校講臺之類的學界佳話幾乎難覓蹤跡,高校缺乏不拘一格求人才的氣度與眼光,評價人才、晉陞職稱都是與論文發表數量、學歷高低等量化指標息息相關。對從事學術研究的人來説,寫論文,在國內外核心刊物上發表論文就成了天大的事情,這關係到他們的飯碗,關係到個人前程。於是,我國的論文發表數量節節攀升,儼然成了世界第一論文大國。這其中,求量不求質、借鑒抄襲同行的恐怕不在少數。

  不過,一味歸咎評價制度的種種弊謬,就容易讓人有辯白的理由:大環境使然,個人學術不端行為也是無奈為之,似乎值得同情,值得諒解。事實是,不少人喪失了基本的學術尊嚴與學術恥感,不再為投機取巧行為感到臉紅,一旦這種行為暴露了,還會像孔乙己一樣急赤白臉地辯白,“竊書不算偷”。如果一名學者缺少潔身自好的品質,嚴於律己的精神,慎獨的情操與修養,他的學術之路不會取得真正的成績,充其量換得三五斗米,或者經不起掂量的浮名。可悲的是,許多人正是看重了這三五斗,看重了這浮名,為此,學術尊嚴又值幾錢?

  在學術尊嚴屢受挑戰的現實語境下,監管卻呈軟綿綿無力之態。高校的學術委員會形同虛設,教育部門也基本處於“民不舉,官不究”的狀態。對於學術糾紛往往和稀泥,對於舉報的疑似抄襲事件,如果涉及重量級學者或者領導,往往結果是查無實證,造成了抄襲成本過低。這在很大程度上縱容了學術造假行為,變相鼓勵了抄襲者“前赴後繼”。這一次的張麗抄襲事件,從事發到法院判決,已是一年有餘,可是公眾看到的除了輕飄飄的罰款1000元,聽不到任何來自抄襲者所在高校以及當地教育部門的聲音,可見為惡的成本之低。

  在高校教育界,最近還有兩件事情引起筆者的關注:一是教育部將出臺十項制度,加強高校科研及學術研究活動的“過程監控”;另一件事情是中南大學破格聘任年僅22歲的劉路為教授級研究員。兩件事情看似不相干,不過涉及到高校的人才評價與學術監管機制,讓人看到希微的曙光,期盼它們能推動學術風氣的凈化,促進高校對影響學術發展環境的問題加以思考和改善。(于忠寧)

熱詞:

  • 抄襲事件
  • 學術尊嚴
  • 學術不端行為
  • 論文發表
  • 本科畢業論文
  • 高校領導
  • 井岡山大學
  • 學術造假
  • 學術環境
  • 學術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