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樓市維權:"圍湖造房"是公共資源私有化縮影

發佈時間:2012年04月01日 08:4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華龍網-重慶晨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觀察

  武漢內環最大湖泊沙湖不斷被填湖、蠶食,湖邊蓋起了大量的商品住宅,沿岸經常被渣土堆積,面積逐年縮小。上萬畝湖面縮減至119畝。沙湖已經從風光優美的“水晶湖”,變成了日漸縮小的“城市之淚”。

  (3月29日《人民日報》)

  據説,武漢市民對“填湖造房”也是看在眼裏急在心上,上演過一齣出“護湖義士”深夜隻身攔停填湖推土機的“好戲”,奈何一己之力實乃螳臂擋車,政府主導下的城市建設和房地産開發項目還是一茬接一茬冒出來。

  謎底未揭曉、民意被虛置。武漢城區各個湖泊、各個區域的管理部門,各自為戰、一哄而上,把片區內“黃金地段”的湖泊活生生當成自家的“後花園”,壓根沒想過問問民意。

  事實上,獨自佔用公共資源和利用公共資源以謀取經濟利益,豈止武漢?雲南洱海旁邊,填湖建起了豪華房産項目;神秘的北京故宮博物院內做起了“私人會所”的生意;哪一個少得了相關部門自作主張變賣、租借、轉讓的身影?毫不誇張地説,一些地方“見錢眼開”早到了肆無忌憚的地步。

  顯然,森林、湖泊自然風景是天地造化的結果,名人故居、文物古建是老祖宗留下的遺産,對於這些公共資源,本身就具有社會公眾共享的屬性,屬於公共所有。這就要求其在實際運作中,要提升資源效用,無論是採用何種配置方式也好,還是如何進行運作也罷,都需要公眾的透明參與。從這個意義上講,一些本只是行“代管”之責的行政部門以為“公就是私”,把公共資源管理權變成小集團的“部門私權”,完全背離了其公共屬性,遠離了公眾期望。

  武漢的“圍湖造房”隱喻的是公眾利益被侵蝕和公共利益弱勢化。而要使公共利益的腰桿“硬”起來,不僅需要政府部門有公共資源民本利益的認識敏感和定位決心,進一步對管理隊伍嚴格整肅,更需要包括構建公共資源評估和信息反饋制度、擴大公眾話語權、保障多數人平等參與收益共享等在內的機制創新與完善。

  □崔中波(報社編輯)

熱詞:

  • 公共資源
  • 樓市
  • 填湖
  • 湖泊
  • 公共利益
  • 好戲
  • 水晶湖
  • 人民日報
  • 黃金地段
  • 私人會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