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誰是“中等收入者”? 界定模糊標準多達20種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30日 16:5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把擴大內需的重點更多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發展服務業、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上來。其中,“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被認為是亮點之一,一些外媒還認為這是“中國從國富到民富的轉捩點”。

  記者採訪發現,對於“中等收入者”,我國目前還沒有形成一個相對明確的、統一的、能夠獲得廣泛認可的界定標準,現有的幾種指標體系本身範圍非常寬泛,不同標準之間的差距較大,得出的結果差別也很大。界定標準的模糊引發了人們的認識混亂和反感情緒,紛紛認為“被中産”。這種“我到底屬於什麼階層”的社會焦慮,不利於提高民眾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認同感和滿足度。

  專家認為,在研究如何建構“橄欖型”社會時,一個必須首先解決的問題是確定中等收入者的具體內涵和劃分標準。

  沒有形成獲得廣泛接受的界定標準

  中國社會科學院去年12月12日發佈《産業競爭力藍皮書》,其中認為,2010年中國人均國內生産總值達到4400美元,按照世界銀行的標準,2011年中國已經進入中上等收入國家行列。這一結論引起了社會廣泛爭議,不少網友在網絡上留言,認為這一結論和人們的實際感受差距較大,紛紛認為“被中産”了。

  記者採訪發現,由於我國目前還沒有形成一個相對明確、統一的、能夠獲得廣泛接受的界定標準,使得“中等收入者”成為一個內涵與外延都難以準確把握的、不確定性的群體。國家統計局、中國社會科學院、浙江省社會科學院以及一些專家學者、社會研究機構和國外機構都曾發佈過相關界定標準。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關於我國中等收入群體統計方法和標準有20種左右。

  標準模糊易讓人陷入迷茫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原所長、中國社會學會會長陸學藝説,社會學研究表明,中等收入群體在政治上趨於理性,是支持政府的重要力量,在經濟上是經濟主體和穩定的消費群體,在文化上則是文化的投入者、消費者和創造者。然而,當人們對自己的“中等收入”身份缺乏認同時,就不能成為社會的“穩定器”,甚至出現“端起碗來吃肉、放下筷子罵娘”的情況。

  陸學藝認為,中等收入者界定標準模糊容易引發人們的認識混亂和反感情緒,削弱了中等收入者對自身階層地位的認知,更加不利於建設“橄欖型”社會。

  專家建議建立“社會結構CPI”

  浙江省社科院調研中心主任楊建華認為,在研究如何建構橄欖型社會時,一個必須首先解決的問題是確定中等收入者的具體內涵和劃分標準。專家建議,應由發改委等綜合經濟管理部門會同權威學術機構,制定發佈我國的“中等收入群體指數”,衡量我國中等收入人群的分佈和發展狀況,監測社會結構的變化趨勢,對制定經濟社會政策提供指導。

  陸學藝説,“中等收入群體指數”相當於社會結構方面的“CPI”,對於指導經濟社會政策具有重要參考作用,這一指數的變動,可綜合反映分配、福利、稅收、消費等方面政策是否有利於建設“橄欖型”社會。以此可以指導調整相關政策,比如説,當前我國有大批高中畢業生出國留學,從一個角度反映出“中等收入群體”家庭對優質大學教育的巨大消費需求,那麼我們在制訂教育政策時,就應該進一步鼓勵多種社會資源投入大學教育之中。(記者劉健 婁辰 丁文傑 商意盈)

熱詞:

  • 中等收入者
  • 中等收入群體
  • 中等收入
  • 中等收入者比重
  • 界定標準
  • cpi
  • 橄欖型
  • 穩定器
  • 被中産
  • 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