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種糧真得有規模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29日 08:2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經濟網 周 琳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春耕時節,記者在山東省聊城市採訪,發現儘管有農機合作社,部分農戶依然用傳統的手工方式進行播種和耕作,因為每戶種植面積少,合作社不愛接“小活”,春耕的勞動生産率提高也受到一定制約。在東昌府區閆寺街道辦事處王廟村,擁有30多臺農用機械的順豐農機合作社因農戶分散種植而“吃不飽”,每年運營40天至少要花費柴油錢4萬多元、管護費2.5萬元,耗費這麼大成本,合作社得耕作3000多畝地才能實現盈利。

  從走訪的山東、遼寧等地的情況看,今後誰來種糧不是問題,問題是以什麼方式種糧、種什麼糧。耕作需要規模,不達規模,就沒有效益,就難以推廣機械化服務。2011年當地農民人均純收入7736元,一個4口之家至少要種30畝地,才能達到當地農民平均收入水平。解決效益問題,出路之一在規模經營。

  可沒有那麼多土地怎麼辦?事實上,農村土地流轉目前的比例並不大。山東全省土地流轉比例大約在9.8%,記者在聊城市東昌府區了解到,最大的種糧大戶經營面積也只有116畝。農民不願流轉土地,主要有三種情況:一是擔心土地流轉出去收不回來。二是擔心有錢買不到糧,自己種糧吃踏實。三是對土地的感情深,不願意流轉。目前,種糧農戶幹活人手中婦女和年齡超過50歲的老人較多,再過20年,這批人幹不動了,下一代不願種、不會種,土地自然會加快向大戶、合作社集中。

  糧食生産要穩定,根本出路在於規模生産經營和農業社會化專業服務。回顧近幾年發展,農業生産中出現許多新生事物,病蟲害專業防治隊從無到有,澆水合作社應運而生,農機專業合作社快速發展,糧食生産從種到收各個環節都出現了專業化服務,推動了農業生産組織方式的轉變。

  隨著農村勞動力轉移和老齡化加劇,未來15到20年,將是我國農業和糧食生産組織方式發生深刻變化的時期,土地的集約化經營程度將越來越高,生産的專業化服務水平也將越來越高。在這樣趨勢下,種糧效益將會得到提高,如何促進土地規模經營,如何組織農業和糧食生産,是需要深入探討的問題。應在鼓勵土地流轉、扶持糧食大戶、增加種糧補貼、擴大訂單生産、發展專業服務等方面出臺更加有力有效的政策措施,加快我國農業和糧食生産的規模化、專業化進程,促使糧食生産、加工等産業鏈條的整合。

熱詞:

  • 合作社
  • 農機專業
  • 糧食生産
  • 種糧大戶
  • 土地流轉
  • 農戶
  • 耕作
  • 規模生産
  • 春耕
  • 土地規模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