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悠閒”的春耕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27日 11:3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廣西日報數字報刊 劉 藝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本報記者 劉 藝

  農諺説,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3月21日,記者驅車從貴港前往桂平石龍鎮採訪春耕生産,沿途兩旁的水田裏,只見機手駕著耙田機來回奔忙,卻不見耕牛犁地的蹤影。

  將近午時,記者來到了貴港市遠近聞名的“農機村”──石龍鎮新村下村屯,在新村永和農機專業合作社門前碰到了負責人楊禮忠,他正在悠閒地品著茶,見我們到來,他熱情地招呼坐下喝茶。我們正納悶著春耕時節還能這麼休閒?楊禮忠笑著説:“村裏的4000多畝水田,幾天就能耙好,現在家家戶戶都在泡谷種,再過些天就可以拌漿育秧了。”

  “幾千畝地這麼快就能耙完,你們村有多少臺農機呀?”楊禮忠不假思索地説:“這個數字我們沒有統計過,但是我們下村屯共有95戶人家,每家至少都有3台以上農機,牛欄都變成了農機倉,現在村裏1頭耕牛也沒有。”

  “有了農機幫忙,村裏的年輕人一定都外出打工了吧?”老楊的回答卻很出人意料:“我們下村屯除了在外地經商和讀書的,幾乎沒有年輕人外出打工,個別後生仔出去轉了幾天,覺得在外打工還沒有種田賺錢多,又都回來了。”

  村民韋振炯告訴記者:“孩子外出讀書了,就我和老伴在家,兩個人打理40畝水田,不用請人也不辛苦,每年純收入5萬多元。老伴還是村委會婦女主任,整天忙裏忙外,今天一早又出門了,説是要動員群眾投工投勞參加土地治理項目。”提及此,老韋望著不遠的水田喜滋滋地説:“聽老伴説,我們這裡要實施國家立項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治理項目,要修築機耕路、修築三面光水渠、硬化路基,到時候農機下地作業效率就更高了。”

  新村有4000多畝水田,過去村民們最擔心的就是在收穫時遇上陰雨天,曬不幹的穀子都會爛在地裏。去年,村裏的農機合作社申請國家農機補貼,購進了兩台烘乾機,一天能烘乾240噸稻穀。在合作社擴建的廠房裏,楊禮忠比劃著説:“這邊是剛到的兩台烘乾機,那邊正在調試的,是新購進的每天加工大米150噸的設備,原來每天加工50噸大米的舊設備已經遠遠不能滿足需要。”身旁貴港市農機局幹部陳家林告訴記者:“在新村,耙田、育秧、插秧、收割、烘乾、加工一條龍進行,農民種田實現全程機械化。”

熱詞:

  • 春耕
  • 水田
  • 農機專業
  • 村屯
  • 農機村
  • 合作社
  • 耕牛
  • 育秧
  • 種田
  • 土地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