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資訊 >

田園將蕪,胡不歸? 江山女大學生回鄉創業種田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28日 10:4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浙江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大學生創業網訊

  跟父親一起工作,林項霞深刻地體會到“種田真沒那麼簡單”。

  兩代種糧人的對話

  林項霞,31歲,江山市新生糧食專業合作社理事,曾經的城市白領,大學畢業生。

  林發忠,60歲,江山市最知名的種糧大戶,承包糧田超過6000畝。

  老林和小林,是父女倆,兩代人。讓女兒回家種田,對兩人來説,曾是一個艱難的決定。

  不是每個年輕人,都有勇氣從寫字樓回到農村。但是,年輕人都去了城裏,誰到地裏幹農活?更嚴峻的問題是,他們從小就不跟農田打交道,對農業的感情由誰來延續?農業發展的前途和方向是現代農業和科技創新,但若沒有相應的技術人才作保障,甚至連基本的勞動力都不足,那麼技術創新就只能成為空話。

  解決“誰來種地”,已是當務之急。一個林項霞回來了,並不足以解決全部問題,但畢竟是一個讓人高興的開始。

  為林項霞是否該回來種田的事,林家曾經整整商量了一年。三年前的這個月,林項霞思考許久,給父親寄出了一封信。幾天后,父親收到了信,當晚就給女兒打了電話,讓她再認真考慮。

  女兒:我要回來種地!

  爸:

  見信好!

  好久沒回來了,你們身體好嗎?工作順利嗎?

  天涼了,您的膝蓋要注意保暖,千萬別凍著了。提醒媽媽要多穿點衣服,小心不要感冒。

  今天是西方的情人節,我們就來個洋為中用吧,請一定要記住跟媽説聲“情人節快樂!”我知道您不是一個懂浪漫的人,但這句祝福你可絕對要對媽媽説。

  我在杭州一切還好,公司裏的業務挺多,有時還得加班。不過我的心態很好,我們江山人有句話叫做“上船盼船浮”,畢竟自己還年輕,能為公司的發展多做點事,心裏還是挺舒暢的。當然,公司領導一直都很關心我,我和同事們的相處也很融洽。儘管收入不是很高,但如果與那些尚未就業的大學生相比,我的心就會有些許的慰藉。畢竟在當前就業市場競爭激烈的前提下,作為一個打工者,能找到一份自己稱心的工作,應當感到知足。您説我這樣理解對嗎?

  前幾天,我看到一條信息,説的是糧價要漲了。我暗自慶倖:我們的合作社又有了好機遇。這幾年來,中央的支農惠農政策力度一年比一年強,各級政府和上級部門對我們合作社的扶持力度也相當大。通過土地流轉,我想今年我們承包的農田會超過四千畝吧,大中型農機具也有六十多臺。合作社的經營規模上去了,但管理、運作等各方面的難度會越來越大。每當看到您和媽雙鬢越來越多的白髮,我真的好心疼啊!

  爸,好長時間,每當夜深人靜獨自一人躺在床上時,我的內心有著痛苦的掙扎,我試圖給自己一個明確的抉擇。首先是回家幫您和媽打理合作社的業務,但我深知咱們農村人最講究的是面子。對於你們來説,含辛茹苦培養我這麼多年,總希望孩子在城市有個好工作,過上安穩的生活。況且我們的同齡人回家務農的真的寥寥無幾。如果我真的回到家鄉,雖然我不怕人們的冷眼相對,但我最怕的是你們無法面對那些冷嘲熱諷。

  其次是我曾考慮過繼續在杭州打工,繼續過我那暫時無憂無慮的打工生活。但是,理智告訴我,如果眼睜睜看著你們默默地打拼著自己的事業,那麼對兒女來説,就是最大的不孝!多少次的抉擇之後,我的淚水濕透了枕巾。這淚水不是為自己將失去安逸的生活而流,恰恰相反,是為你們為家鄉這片熱土的付出而感動。

  現在,我要著重向您表明我的最後抉擇:我要回家!請您和媽媽接受我吧!給我一個機會吧!讓我們齊心協力,為建成一個實力雄厚、服務全面的合作社而努力。

  爸,女兒在靜候你們的答覆!

  祝:

  身體健康!

  一切順利!

  霞

  2009年2月14日

  爸爸:你有這個能力?

  霞:

  昨天收到你的信了,你媽媽不識字,我大體跟她説了一下,不過,你叫我説“情人節快樂”這話我就沒説,老夫老妻了沒有這麼多名堂。

  你在公司一切都好,我跟你媽就寬心了。你説想回家幫爸媽,我們聽了真的很歡喜,但你自己一定要考慮清楚。爸爸媽媽只希望你過得好,家裏也不用你負擔,回家搞農業可是很辛苦的事情。每天日曬雨淋的,吃飯睡覺也不能按時。國家政策好、上級各個部門支持是不錯,還是要靠自己打拼的,管理得好才有出路。

  爸媽跟不了你一輩子,搞農業不是簡單的種地、收穫,我們還有那麼多農機、幾十個管理人員、幾百個農民工要管好,關鍵還有産品要想辦法銷出去。你要學的東西是很多,但方方面面的人和事都要去應對處理,你有能力承擔嗎?

  不要衝動,好好再考慮一段時間吧!

  爸

  2009年2月18日

  田園將蕪,胡不歸?

  ——女大學生林項霞的抉擇前後

  爸,我回來了

  脫下亮麗的外套,解下花哨的圍巾,換下新買的高跟鞋……一身時尚打扮的林項霞在幾秒鐘內就已身著藍布衣、腳蹬回力鞋,跑著去照料年前種下的500畝蠶豆。除草、清溝、防蟲、施肥……眼下又到春耕備耕時,她腦子裏想得最多的,就是這些農活。

  在她的記憶裏,父親林發忠這一輩子都在幹與種田相關的事:20歲就當上了生産隊隊長,2004年開始規模種糧,近年每年承包糧田6000多畝,並註冊成立了糧食專業合作社、農機專業合作社和糧油貿易有限公司。林項霞還在杭州的時候,父親有時也會在電話裏開玩笑地跟她説:“霞,你看我年紀越來越大了,這田裏的事越來越多,你説以後誰來接班啊?”

  懂事的林項霞雖覺得老爸的話有道理,但一個姑娘家要是整天和農田打交道,心裏也覺得彆扭。畢業于機電一體化專業的林項霞,當時是杭州一家電梯製造公司的文員。

  2009年,小林在電話裏覺得爸爸語氣裏有些不開心,一追問才得知合作社在管理上出現麻煩,一半以上的社員要退社,父親壓力很大。那天晚上,小林一夜沒合眼,父母日夜操勞的樣子時時在眼前閃現,一個想法攪動著她的心:回去種地!

  第二天,她就給家裏寫了封信,説明自己想回家務農的打想,沒想到卻遭到了爸媽的反對——“一個女娃娃,在城裏做些輕鬆的工作多好,回到鄉下多苦多累。”但小林的心卻日益堅定起來,並開始做他們的思想工作。

  2010年盛夏,她提著所有的行李推開家門:“爸,我回來了。”

  田,該怎麼種

  “不懂種地,不懂機器,也不會管人……”上班第一天,老林成了小林的“老闆”,小林如實彙報起自己的工作能力。

  然而林項霞沒有被自己的“劣勢”束縛住手腳。她跟著爸爸下地,熟悉機械操作和農事管理。她省下了逛街的時間,去聽當地農業局給農民上的農技課。她的床頭書也不再是職場和愛情小説,而被農機科普書籍佔據。甚至她房間的花盆裏,也種上了菜苗……

  因為天天都在田間地頭,林項霞的皮膚也變黑了,她笑稱自己是個“土”人。

  在林發忠看來,從城裏回來的女兒腦子裏的想法有些挺新潮。比如管理幾千畝承包田,做了20多年生産隊長的他,一直用的是派工、實誤實記的生産隊管理模式。而女兒林項霞説,要把企業管理辦法用到承包田管理上。他連連搖頭:“這怎麼行?大家都熟悉的,這不生分了麼?”

  那一次,父女倆辯論了很久。

  最終,林發忠還是聽從了女兒的建議,實行“差田包工不包産、好田包産包成本、超産全獎承包者”的新管理模式,很多種田人的積極性都提高了。這幾年,在林項霞的大膽試驗下,他們引種試種了省農科院的“杭優3號”香米,並得到市農業局支持,包裝成“幸福鄉村香米”。這種米每公斤賣到了14元,去年承包田的效益就比上兩年接近翻番,老林的臉上笑開了花。

  變,嘗新試驗

  眼下,水稻育秧即將開始,林項霞正忙著聯絡農技員,啟用一個面積為200多平方米的智慧化溫室育秧室。這個溫暖的玻璃房是她去金華考察現代育秧技術後,著手置辦的,投入了30萬元。

  自從林項霞回來後,像這樣的新設備和技術,引進來的還有很多。這兩年裏,企業與基地對接會、農業機械博覽會、新技術示範推廣活動、農博會等等都有她的身影。她覺得,要跳出地理的局限,多和外界打交道,擴寬發展思路。

  林發忠看到了很多改變:前年,承包田裏出現了紅米、紫薯、榨菜等新面孔,銷路不錯,還帶動了周邊農戶增收;去年,承包田裏試種了600畝向日葵,三個月的開花期中,遊客紛紛前來觀賞、攝影;今年,公司的農産品直營店即將開業,同時開始網上銷售。

  林項霞對合作社和公司的發展路徑很清晰——走出去學習,帶回來試驗,銷出去産品。

  紅的米、黃的花、綠的菜……隨著承包田裏的顏色越來越豐富,去年林家的糧油貿易有限公司的農産品已經走向省外,銷到上海、福建等地。林發忠鼓勵女兒大膽創新,自己則在品種、客戶、銷售渠道上幫她嚴格把關,兩個人配合得相當默契。

  從手工種糧到機械化操作,從單純種糧到生産、加工、銷售一條龍作業,林項霞心裏也挺敬佩老爸。“他身上有多年積累的經驗,我要學的東西還有很多。”這兩天,父女倆正打算再去黑龍江承包一塊地。

  留,闖出天地

  在種糧大戶當中,林項霞絕對是個“另類”。他們中的許多人,年紀都已五六十歲。

  林發忠也知道,現在懂農田農機技術的年輕人太少,農村對年輕人的吸引力太有限。“農村收入低,田地裏的活又多又雜,平時娛樂又少,出去的年輕人不願再回來。”

  記者從當地農業局了解到,在江山這個農業大縣,像林項霞這樣從城市“回歸”到農村,從事農事管理的“種糧大戶二代”已有5名,他們都在幫助父母打理合作社或公司。林項霞去年通過網上招聘,引進來3名大學生,也是江山本地人,從事營銷、會計等工作。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1年末中國城鎮人口首次超過農村人口。如果加上戶籍尚在農村的大量農民工和外出務工人員,留在農村的勞動力就相當有限。事實上也是如此,在很多農村,留守人員中除了老人就是小孩,土地撂荒嚴重。越來越多的農民二代甚至三代已經完全對農業提不起興趣,一方面是因為很多人對農民這份職業沒有認同感和歸屬感。另一方面,農業的弱勢以及過低收益,無法激起他們創業的激情。

  從這個角度來看,林項霞會成為一個具有積極意義的樣本。

  有人説,回農村創業或工作的大學生註定是孤獨的,每一個回鄉的農村大學生都要遭遇世俗的目光、家人的反對和自我價值的懷疑。但在林項霞看來,雖然在農村的年輕人還不多,但總有幾個人志同道合,孤獨感鮮有存在,而且農村對知識、對人才的渴望,讓身為大學生的他們備受重視和尊重。

熱詞:

  • 林項霞
  • 種田
  • 農機專業
  • 惠農政策
  • 胡不歸
  • 女娃娃
  • 回鄉創業
  • 大學生創業
  • 育秧技術
  • 引種試種
  •    

    搜索更多林項霞 種田 的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