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白領月薪5千花3千搞收藏 藏品不出手準備留後代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29日 06:5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新聞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在友泉典藏禮品店裏,23歲的藏友李韻(化名)跟老闆夏鐵平磨蹭了好幾個小時,他看中了一張紙幣,想花1500元買下來。

  “他是這裡唯一隻買進不賣出的人,小夥子很厲害,將來到了我這個年紀,他現在收藏東西的價值至少翻100倍。”面對資深藏友周剛的讚揚,李韻笑説,“古玩和紙幣都不會貶值,放得越久就越值錢。”

  李韻説自己之所以不透露姓名,是因為不想父母知道自己在玩收藏。他一個月工資5000多元,每個月會3000多元來買自己看好的東西。父母都以為他是月光族。“我要是把抽屜打開給他們看,裏面可有10多萬的古玩呢,我擔心他們不懂這行,認為我亂花錢,所以一直不敢講。”

  李韻的手機裏,記錄著一長串數字。“這些都是不能買的紙幣。”他的手機並不高檔,但若想買臺蘋果手機,他只需隨便拿出一張自己收藏的1980年版50元紙幣即可換到。但他是堅決不會這麼做,”因為藏品是要留給下一代的,到時候一個小物件買套房子都不成問題。”

  62歲藏友:“以前基本沒假,現在基本沒真”

  62歲的周剛(化名)每天都會來到大坪路的文化藝術品市場轉轉,他沒有太大野心,能淘件上世紀70年代的寶貝也不錯。熱愛收藏的他見證了株洲藝術品市場的變遷:從改革開放初期在電信大樓前的地攤市,到鐘鼓嶺,再到現在的花鳥市場內規模化的專業市場。

  玩了一輩子收藏的周剛,從9歲起就開始集郵。但真正涉及收藏領域,要從參加工作後説起。“尤其是在改革開放後,在現在的電信大樓前面,有群眾自發形成的古玩藝術品交易市場。”

  “那個時候交易很火爆,即買即賣都有錢賺。走在大街上都能遇到推銷紀念幣的,因為那個時候紀念幣確實很火。”由於生活拮據,周剛有時候看到好的東西,還得從母親那裏借錢買下來。而現在獲得經濟效益後,他的母親和兩個妹妹也被發展成為了收藏迷。

  “以前是基本沒假的,現在是基本沒真的。”經驗豐富的周剛練就了一雙火眼金睛,幾十年下來,家裏的收藏品價值早已超過了7位數,但具體多少,不肯透露。他只是得意地介紹了自己一個成功案例:“上世紀90年代時,我花了幾千元賣了一套93年版的熊貓金幣,發行量很少,現在少説也值幾十萬了。”

熱詞:

  • 1980年
  • 化名
  • 電信大樓
  • 蘋果手機
  • 熊貓金幣
  • 發行量
  • 月光族
  • 收藏迷
  • 文化藝術品
  • 改革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