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高校的力量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28日 02:2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東莞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與高校的對接現階段僅僅停留在項目上,真正要形成對整個産業鏈的推動,還有不短的距離

  一所大學的科研力量,對於一個地區的發展重要性已難以用枯燥的數字概括。如斯坦福大學之於美國矽谷,麻省理工學院之於128號公路,劍橋大學之於劍橋工業園區,幾乎被公認的是,大學的創新能力已成為一個地區經濟獲取國際國內競爭優勢的重要因素。

  然而,大學正是東莞的一塊短板。在以行政力量調配社會資源的制度框架下,難以苛求高校資源會花落一座由從縣級市升格而來的地級市。

  東莞也曾嘗試過改變。只不過,這條路走起來看似很近,實則漫長曲折,至今張挂在市展覽館的一張原版文件證實了東莞高等教育的一個變遷,即東莞理工學院在幾任政府的推動之下,終於完成了本科招生的夙願。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教育界人士告訴記者,東莞過去四年間曾為高等院校發展召開兩次會議,一次是2008年召開全市高等教育現場辦公會,一次是2011年全市高等教育發展座談會,兩次會議把焦點都集中在服務型高校上。全市逐漸生成了6所高校、超5萬人的在校生,但這個數據與GDP超4000億元、人口近千萬、3.8萬家工業企業相比卻並不適應。

  “辦學質量與我市的發展速度不協調,特別是教學科研與生産實踐結合不緊密,是與東莞的産業發展相對脫節的,這使我們既面臨著高校畢業生日益嚴峻的‘就業難’問題,又面臨著支持東莞産業發展各種人才嚴重不足的問題。”這位人士鄭重指出,東莞的高校普遍研發能力偏弱,其主打牌以培訓産業工人為主。

  本土高校創新平臺的缺失,與數萬家企業的創新需求形成了鮮明反差,由本土高校與企業一同搭建的産學研平臺,其數量更是鳳毛麟角。正因如此,由政府搭橋,聯合高校院所和企業組建的創新平臺在幾年前應運而生。來自一組市科技局的統計顯示,目前我市各類科技創新平臺74個。只不過,如何整合政、産、學、研、商等各方面優勢資源,探索並建立一套高效、穩定的産學研長效合作機制,這道命題至今待解。

  很多企業“産學研合作”的雛形被業內人士認為是“地下活動”的“星期六工程師”。也就是説,一些大學教師,利用週末“走穴”,企業給他們錢,他們幫企業解決生産難題。但這種“地下活動”,讓大學教師們常會背上“利用學校實驗室,自己掙外快”的罪名,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他們為推動科技與生産力結合作出貢獻的榮譽。

  事實上,讓一家企業單兵突進與某個大學進行産學研對接,難度極大,而企業的研發力量短期內又難成氣候。官方也深知企業之艱,但政府如何與高校搭建起務實高校的公共創新平臺,又如何考核産學研績效,這同樣考驗著政府智慧。“從現在存在的問題看,一是考核,二是長效。”市科技局産學研科有關負責人向記者坦言,産學研合作是高校院所與産業相結合的産物,對産學研合作的考核並不能完全照搬高校院所對人才考核的既定制度,如果沿用學校的考核辦法,會影響産學研工作的推進,而東莞現在缺乏一套符合産學研合作工作的考核機制。

  這位官員直言,與高校的對接現階段僅僅停留在項目上,真正要形成對整個産業鏈的推動,還有不短的距離。

  在不斷引入大學研究機構、搭建創新平臺的同時,如何能使其發揮作用,這或許是東莞引進高校研究機構、創新力量之後亟需回答的問題。

熱詞:

  • 高校院所
  • 高校畢業生
  • 高校創新
  • 産學研合作
  • 本科招生
  • 辦學質量
  • 創新平臺
  • 我市
  • 就業難
  • 合作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