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央行囤金 成影響金價的“第三隻手”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25日 15:2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新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週一的金價小幅上漲可歸因于上週五的一則報道:金價的下跌吸引了一家或多家央行在上周買進約4噸黃金。這些黃金是透過國際清算銀行(BIS)買進的,以目前的價格計算,價值約2 .5億美元。這一事件激發了我進一步探討央行買賣黃金行為的興趣:各國央行的買金和賣金行為到底隱含著怎樣的動機?這些行為又怎樣影響著全球黃金市場的價格?

  大家知道,這個世界有個很有意思的央行售金協議——— C B G A(1999年開始第一期,2004年開始第二期,2009年開始第三期)。

  資料顯示,在第一期的五年裏,售金協議國的央行在兩三百美元區間拋售了規定的最大量2000噸黃金。其中,英國竟然在2001和2002年分別出售了其總黃金儲備量的24%和27%,也就是其在285美元/盎司處拋售了415噸黃金,虧大發了。但在第二期央行售金協議期間,售金國就不再拋售規定的允許最大量了,尤其是2009年開始的第三期協議售金,本來按規定每年可賣400噸金,但協議國兩年只賣了1.1噸。

  更令人驚奇的是,2010年全球央行從20年的黃金出售方變成了黃金買入方,買了73噸黃金。2011年,全球央行又創紀錄買了439.7噸,連售金協議國都開始買黃金。

  兩三百美元賣黃金,1700美元又買黃金,全球央行怎麼了?

  一般的交易市場有兩類人,現貨産業真實需求者和炒買炒賣掙差價者,這就是金融市場上的“兩隻手”:保值和投機。

  看樣子央行買賣黃金和前“兩隻手”都不一樣,這就成了黃金交易區別於全球各種金融品交易的獨特之處,央行買賣黃金成為影響全球黃金非正常波動的“第三隻手”。

  我們看看央行從賣金到買金是如何轉換的。

  2009年,美國開始啟動量化寬鬆,相當於正式宣佈美國為了美國國內的經濟利益,放棄了國際美元所應盡的責任和義務,讓全球的國際美元都被稀釋和攤薄,相當於這個世界再也沒有一個大家共同認可的公正的國際貨幣。

  而深信牙買加協議的全球200多個小國家不得不重新購買一些黃金作為該國外匯儲備的一部分,畢竟美國黃金佔外匯儲備70%,歐洲也佔60%多,而200多個發展中國家基本沒有超過10%的。所以,新興國家成了這兩年買金的主力軍,不論價位高低。因為在他們看來,只有黃金是獨立於混亂的紙幣體系之外的一種貨幣,這種貨幣不以紙幣價格為標準,而是以重量為單位。

  由此不難看出,國家央行買金真真切切買的是黃金的重量單位,這個“第三隻手”並不遵循任何的所謂金融交易技術分析限制,他們的買賣來自於國家的儲備需要。所以,央行的突然買賣黃金,一定會讓黃金交易價格非正常波動。所以,我們老百姓要想保值一定先“保重”,而要想掙差價,就必須認清這只特殊的“第三隻手”。 □黃筱峰

熱詞:

  • 央行
  • 牙買加協議
  • 金價
  • 金國
  • 第三隻手
  • 兩隻手
  • 2009年
  • 外匯儲備
  • 黃金交易
  • 國際貨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