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職業農民:好好讀書,回家種地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24日 20:3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每日新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近年來隨著我國城市化步伐的加快,農村逐漸出現以“三八六一九九部隊”(婦女兒童老人)為主的空心化趨勢。青壯勞力紛紛進城謀生,甚至在中西部的一些農村地區,80%的農民都是50~70歲的老人。本報3月20日的《説聞解詞》欄目以散文化的筆法,談及中國人根深蒂固的田園情懷,進而引出了15位兩院院士關於“若不從戰略上重視新生代農民棄農問題,人口大國將無人願意種地”的話題。

  院士們的擔憂非常具有代表性,畢竟我國是人口大國,糧食是戰略資源,無人願意種地對我們的糧食安全肯定是一大隱患。不光是這些院士們,社會上還有不少的聲音,都把農村青壯勞動力的逃離和新生代農民在城市紮根作為農業生産後繼乏人的關鍵因素。實際上,我們有理由發問,如果説父輩農民務農是時代和歷史因素所致,那麼在我國工業化快速發展的當下,農民的兒子為什麼就必須得接過父親的班呢?農民的兒子,就必須接著當農民嗎?

  從個體角度講,這裡提出了一個農民職業和職業農民的問題,從國家層面講,這又關係到産業人口的結構性調整問題。必須承認,幾千年農耕文明的浸染,務農、種地在世俗眼中並不是很光鮮的職業。“不好好上學就回家扛鋤頭”仍是很多家長鞭策子女時説的話,對於農業,國人尚沒有完全擺脫“面朝黃土背朝天”的集體記憶。然而,在我國現代化程度不斷提高的今天,這些觀念應該成為過去時了。因為,農業生産不應該是農民缺乏其他技能時的被動選擇,而應該成為主動用科學技術和現代管理方法武裝起來的現代職業。在這個意義上,國家近幾年提出了職業農民的概念,可謂正當其時。就在本月20日,農業部副部長張桃林還提出,今後要在資金、技術、保險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激勵大中專畢業生、優秀農民工、復轉軍人等成為職業農民,並通過提高科技文化素質讓更多農民成長為職業農民。

  職業不分高低貴賤,職業農民的選才範圍也可以不拘一格,正像農業部副部長所説,大學生、復轉軍人……甚至城市白領,只要有意向也未嘗不可。因此,從事農業的,不必非得是農民的兒子,威脅國家糧食安全的也並非是新生代農民的棄農。恰恰相反,正是大量農村新生人口的進入城市和“非農化”,才使農村人均可利用耕地面積實現增長,從而使大規模機械化耕作成為可能,進而農民增收生活改善。而現代農業的發展也勢必帶動涉農製造業、服務業的增長,最終實現國民經濟的良性循環。這樣的目標不僅同我國目前正在進行中的城市化趨勢相符合,而且從農業發達國家的經驗來看,直接農業人口的精簡和涉農産業的壯大是現代高附加值農業的必要條件。

  被廣泛談論的農村和農業的空心化,可能只説對了一半,事實的另一半是各地如火如荼般涌現出的種糧標兵,像“蘿蔔哥”那樣承包幾百、上千畝地的農業高手。當然,這些現象只是我國職業農民發展的初級階段,他們的生産只是具備了規模,但生産的盲目性和粗放性還有待克服;另一方面,國家在信息支持、補貼落實和社會保障等方面的扶持還有待進一步推進。總之,伴隨著職業農民的成長和我國農業的壯大,我們更希望聽到越來越多的家長對孩子説:“好好讀書,回家種地”。文/陳慶璞

熱詞:

  • 種地
  • 農民職業
  • 農民增收
  • 涉農産業
  • 説聞解詞
  • 農業生産
  • 家長
  • 農業部
  • 棄農
  • 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