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研究人員發現“貪吃基因”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23日 17:3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保持苗條的秘密可能藏在基因中。美國研究人員在老鼠身上發現“暴食基因”,這種基因會阻斷身體與大腦的交流,讓大腦無法得知已經吃飽的事實,從而讓身體吃個不停。

  基因研究

  美國喬治敦大學醫學中心研究人員説,他們重點關注名為“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dnf)的基因。這種基因在老鼠和人身上都存在。先前研究顯示,它與肥胖有關,但人們對它如何起效不得而知。

  通常來説,人吃飽後,Bdnf基因會通過腦細胞向下丘腦發送瘦素與胰島素等化學信號,大腦收到信號後,會向身體發出不再進食的指令。

  研究人員通過人工干預讓老鼠的Bdnf基因發生突變,結果發現,老鼠吃飽後,突變的Bdnf基因發送的化學信號不再能傳遞到下丘腦,因此,這些老鼠不知何為“飽”,食量變成普通老鼠的兩倍。

  英國《每日郵報》18日引述研究人員的話報道:“這一發現為研究出幫助大腦控制體重的新策略提供可能性。”

  阻斷交流

  研究人員發現,早在胚胎時期,不同老鼠體內的Bdnf基因就有“長”與“短”兩個版本。

  那些有“長”版本Bdnf基因的老鼠能成功地通過“神經高速路”向下丘腦傳遞“我飽了”的信息。至於那些有“短”版本基因的老鼠,飽腹信號雖然能到達腦細胞,卻無法被神經細胞的樹突“截獲”,也就無法被傳送至下丘腦。

  研究人員説:“如果Bdnf基因出現問題,神經細胞就無法互相交流,瘦素和胰島素信號失效,胃口無法得到控制。”

  下丘腦與學習和記憶有關。先前研究顯示,缺乏“長”版本Bdnf基因的老鼠會出現記憶問題。

  仍需等待

  研究人員在最新一期《自然-醫學》月刊發表報告説,他們正試圖找出修正“短”版本Bdnf基因的方法,看修補基因後能否抑制胃口。他們計劃接下來研製一種能夠模倣Bdnf基因的藥物以降低肥胖率。

  英國全國肥胖論壇發言人塔姆弗賴説,喬治敦大學醫學中心的這項研究認為讓瘦素信號傳遞至大腦是抑制胃口的關鍵,這種想法“方向正確”。

  他説:“當前有不少研究人員正在向著同一個方向努力,試圖找出阻止甚至徹底解決肥胖問題的神奇療法……不過,即使實驗在老鼠身上獲得成功,要想應用於人類,還需要多年時間。”

  英國劍橋大學專門研究基因與肥胖問題的教授薩達夫法魯基告訴英國廣播公司(BBC)記者:“基因對肥胖的影響總是受到低估。兩個人之間體重不同,40%至70%的因素要歸於基因。”

  她説,先前研究表明,完全破壞Bdnf基因會造成嚴重肥胖,但喬治敦大學醫學中心的研究“完全在老鼠身上進行”,而這種基因突變在人類身上非常罕見,因此,研究結果對人類是否適用還不得而知。(荊晶)

熱詞:

  • Bdnf基因
  • 研究人員
  • 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
  • 信號失效
  • 基因研究
  • 研究結果
  • 版本
  • 大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