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美國研究人員發現“貪吃基因”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22日 14:0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保持苗條的秘密可能藏在基因中。美國研究人員在老鼠身上發現“暴食基因”,這種基因會阻斷身體與大腦的交流,讓大腦無法得知已經吃飽的事實,從而讓身體吃個不停。

  基因研究

  美國喬治敦大學醫學中心研究人員説,他們重點關注名為“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dnf)的基因。這種基因在老鼠和人身上都存在。先前研究顯示,它與肥胖有關,但人們對它如何起效不得而知。

  通常來説,人吃飽後,Bdnf基因會通過腦細胞向下丘腦發送瘦素與胰島素等化學信號,大腦收到信號後,會向身體發出不再進食的指令。

  研究人員通過人工干預讓老鼠的Bdnf基因發生突變,結果發現,老鼠吃飽後,突變的Bdnf基因發送的化學信號不再能傳遞到下丘腦,因此,這些老鼠不知何為“飽”,食量變成普通老鼠的兩倍。

  英國《每日郵報》18日引述研究人員的話報道:“這一發現為研究出幫助大腦控制體重的新策略提供可能性。”

  阻斷交流

  研究人員發現,早在胚胎時期,不同老鼠體內的Bdnf基因就有“長”與“短”兩個版本。

  那些有“長”版本Bdnf基因的老鼠能成功地通過“神經高速路”向下丘腦傳遞“我飽了”的信息。至於那些有“短”版本基因的老鼠,飽腹信號雖然能到達腦細胞,卻無法被神經細胞的樹突“截獲”,也就無法被傳送至下丘腦。

  研究人員説:“如果Bdnf基因出現問題,神經細胞就無法互相交流,瘦素和胰島素信號失效,胃口無法得到控制。”

  下丘腦與學習和記憶有關。先前研究顯示,缺乏“長”版本Bdnf基因的老鼠會出現記憶問題。

熱詞:

  • Bdnf基因
  • 研究人員
  • 美國研究
  • 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
  • 信號失效
  • 基因研究
  • 美國喬治敦大學
  • 研究結果
  • 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