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延安千名幹部包村扶貧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23日 00:1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青年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本報訊(記者黃博)近日,陜西省延安市召開千余名幹部動員大會,全面推行千名幹部包扶千個低收入村計劃,要求5年內包扶的低收入村實現吃穿不愁,教育、醫療、住房和養老有保障。

  延安市的低收入村莊及貧困戶主要集中在黃河沿岸土石山區、白于山區和洛河峽谷地帶。按照陜西省年人均收入2500元的扶貧標準,延安的農村貧困群眾還有約45萬,佔農業人口的三分之一。延安市按照2008年至2010年3年平均農民人均純收入由低到高,每個縣區按30%的比例,確定了1366個低收入村作為包扶對象。包括市委書記、市長在內,全市共抽調1366名領導幹部,每人包扶一個低收入村,一包5年不變,直至脫貧。

  延安市市長梁宏賢告訴記者,延安市千名幹部包扶千村計劃,將堅持以統籌城鄉發展為總攬,以“兩區一帶”為主戰場,以扶貧移民搬遷為抓手,以整村推進和提高貧困人口發展能力為重點,按照“一村一策、一戶一法”的要求,實行工作到村、扶貧到戶,集中抓好貧困地區農民新居、産業開發、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發展能力、生態環境建設等工作。目標是通過5年的努力,使低收入村的基礎設施進一步改善,自然條件惡劣、不宜人居的低收入村群眾徹底搬遷,包扶村形成主導産業並建立可持續增收項目;未能升學的初高中畢業生技能培訓覆蓋率達到90%以上;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幅高於本縣區平均水平;年減貧率達到15%以上,包扶村最終實現“兩不愁、四保障”的目標,即不愁吃、不愁穿,教育、醫療、住房和養老得到基本保障。

  中共陜西省委常委、延安市委書記姚引良説,延安市的包扶工作一是要堅持把增加農民收入放在首位,制定切合實際的産業發展規劃,努力提高農業産業化程度,加強農民技術培訓,不斷拓寬增收渠道;二是要加快建設良田,大興水利工程,改善交通狀況,整治村容村貌,保護生態環境,切實改善低收入村發展條件;三是要更加重視發展教育,完善公共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延伸社會保障體系,不斷豐富村民文化生活,著力提高低收入村公共服務水平;四是要全面加強村級班子建設;五是建立健全包扶長效機制,注重積累和總結經驗,堅持“一定5年不變”和“一對一”幫扶,建立富村帶窮村機制和嚴格的督查考核、實績評定、獎懲激勵等方面的機制,確保扶貧開發工作深入推進,取得實效。

熱詞:

  • 低收入村
  • 扶貧開發工作
  • 包村
  • 延安市
  • 增收
  • 農民人均純收入
  • 住房
  • 整村推進
  • 衛生服務體系
  • 水利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