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大學精神:科技繁榮的靈魂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22日 21:1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現代科學技術發展越來越快,科技轉化成現實生産力的週期越來越短,與此同時,大學在逐漸走出象牙塔,越來越走近政治、經濟、社會舞臺。在與世俗、功利的較量中,我們卻發現“大學精神”──這一支撐科技發展的靈魂,似乎落在了後面。

  翻開中華民族的歷史,其中不乏給後人以鼓舞和力量的“大學精神”:蔡元培先生的“學術自由,兼容並包”,梁啟超先生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陳寅恪先生的“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竺可楨先生的“大學是社會之光,不應隨波逐流”,這些都是他們所倡導和奉行的大學精神,引領一批學人開創了具有一代“風骨”的大學氣度。

  大學精神中的開拓、創新要素是科技繁榮的原動力。愛因斯坦曾經説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大學從産生之日起,就是探索、發現、傳播新知識的場所。正是為了探索和發展高深學問,才有了“教師和學生共同探索學問的行會組織”這一最初意義上的大學。即使以堅守理性主義和古典主義者著稱的英國紅衣主教紐曼,也認為大學乃是“一切知識和科學、事實和原理、探索和發現、實驗和思考的高級保護力量”。柏林大學的創立確立了教學與科研相結合的辦學原則,以發現新知為目標的科學研究成為大學的重要職能,開拓、創新逐漸成為大學精神中重要的特徵,其精神實質也開始有了更為廣泛的涵義。沒有了開拓與創新,科技發展就像無根之樹,將很快失去原有的生命力。

  大學精神中的獨立、自由要素是科技繁榮的保障。大學應當保持應有的清醒與理性,不能跟風,不能盲從,要有“咬定青山不放鬆”的精神。真正的科學和技術研究是人類理智和自由精神最高的表現。它是主動的,不是被動的;它是獨立的,不是依賴的。教育家蔡元培指出:“大學者,囊括大典,網羅眾家之學府也。”正如他在北大任校長時那樣,對各種學派,依循思想自由之原則,兼容並包。海納百川的大度與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自由精神,其實就是一種直面真善美和假惡醜的氣度,大學作為社會精華濃縮的特殊存在,必須擁有這種氣度。在這樣的環境氛圍下,追求科技發展的人們才能産生更多思想的火花,迸發出靈感。

  大學精神中的科學、批判要素是科技繁榮的基石。“細推物理須行樂,何用浮名絆此身”,這句唐詩告誡人們不應浮躁,不要因追名逐利而馬失前蹄。這就要求科技工作者以有利於社會為原則來約束自己的行為。它既包括從事科學研究的一系列行為規範,如一些學者提出的普遍性、公有性、無私利性和有條理的懷疑論、實證性、客觀性等原則,也包括從事科學研究的價值追求,把真善美的高度統一作為科學研究的最高價值準則。科學研究的價值和使命在於追求真理、造福人類,這是科學、批判要素的真諦,也是科技繁榮大發展的行為基礎。

  上世紀初美國人佛萊斯納在他的《大學》一書中説:“大學是一個有機體,是社會的表徵,是批判地把持一些永久性的觀念的地方。”大學作為知識、科技、高層次人才的聚集中心,社會精神文化的高地,與社會發展密切相關。而大學精神內涵中的開拓、創新,獨立、自由,科學、批判等要素往往內化為大學的操守與觀念,外化為培養人的實踐與大學的社會貢獻,全面而有力地支撐科技繁榮與發展。

  (作者為蘇州科技學院副院長、研究員)

熱詞:

  • 大學
  • 大學精神
  • 精神實質
  • 科技轉化
  • 精神文化
  • 科技工作者
  • 靈魂
  • 風骨
  • 科學研究
  • 高深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