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三個縮寫字母”的背後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22日 10:4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經濟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高盛危機還在發酵,但也再一次印證,經歷2008年金融風暴,美國投行産生危機的土壤並無多大改變。

  上周,一位名叫格雷格 史密斯的高盛離任衍生品部門執行總監,在《紐約時報》刊發的文章上炮轟高盛,痛斥其只管賺錢而幾乎從不把客戶利益放在眼裏,儘管文章中有發泄不滿情緒的味道,但這篇文章和高盛公司的申明中所提及的一些細節值得琢磨。

  格雷格 史密斯説,在高盛要成為領導的三個條件之一是“專注于你的唯一的工作──買賣一切沒有流動性的,不透明的擁有三個縮寫字母的産品”。“三個縮寫字母的産品”,這個看似有趣的稱呼,蘊含著深刻的背景。在外界看來,金融衍生品為什麼要縮寫?一方面基於期權、遠期以及互換掉期等之上的金融衍生工具過於複雜,名稱過長,縮寫是業務需要。但縮寫也有另一個好處,就是能讓投行進一步展示出自身的專業性,縮寫之後,外界對於金融衍生産品本身的功能更雲裏霧裏。“你知道什麼是ABS嗎”“什麼是MBS和CDO嗎”。大部分企業不知道,也搞不懂,但投行搞得懂,如是,投行來了!其實,格雷格 史密斯説得沒錯,三個字母縮寫的衍生産品有的是不透明的,晦澀難懂的,甚至是風險巨大的,但在投行的包裝、分割、粉飾和推薦下,衍生産品成了“金娃娃”,投行把其中的風險轉嫁出去,自己賺個盆滿缽滿。4年前的次貸危機就是這樣産生的,如今,投行依然如故。

  還有一個細節是,格雷格 史密斯在信中申明他直接服務的幾個主要客戶的總資産達到萬億美元以上。其實,這個資産數目足以讓實業領域瞠目結舌,更別説史密斯僅僅是30歲出頭的小夥子;而高盛在對格雷格 史密斯公開回復時提到,史密斯這樣職位的執行總監在高盛有1.2萬名。言下之意他在高盛不算什麼官,他並不熟知公司全面情況。可如果把雙方的陳述放在一起可以看出:30多歲的小夥子、服務於萬億美元資産,公司卻有一大把這樣的人,如此描繪投行的工作模式更證明了一點,投行的“金錢遊戲”巨大而驚人。這種基於高深的數學模式來模擬金融市場變化,並以營利為目的的金融衍生産品交易,能夠動用鉅額資金呼風喚雨,讓人一夜暴富,同時也讓諸多人損失慘重。如果説這樣的金融衍生産品交易是基於實業基礎上的,是在為企業更好地規避風險和配置資源,這種萬億資産的遊戲還是有它的存在價值。可金融危機過去4年了,投行與實業的距離依然很遠,其賺錢的本性沒有改變,這一本性足以繼續讓金融衍生品脫離原有的軌跡,忘記初衷,不再為實業規避風險和配置資源,而完完全全去為了投機和套利,為了“錢生錢”。

  記得2009年初,寶鋼董事長徐樂江在一次論壇上袒露實業對於金融衍生品的畏懼和憤慨,寶鋼在不銹鋼項目的巨虧緣于倫敦期貨市場鎳的價格波動,徐樂江稱:“挖鎳礦的人沒賺錢,生産和銷售不銹鋼的人沒賺錢,只有金融業賺了一大筆錢走了,産業已沒有辦法再來按照自身的規律運作,希望還期貨市場本來面目。”

  金融危機已經有3年多時間了,格雷格 史密斯“控訴信”映射出,要還金融衍生品以本來面目,路還很長。

熱詞:

  • 投行
  • CDO
  • 字母縮寫
  • 金娃娃
  • 紐約時報
  • 金融衍生産品
  • 金融衍生品
  • 寶鋼
  • 史密斯
  • 不銹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