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資訊 >

高盛躺著中槍:前高管吐槽“有毒”文化 揭其道德淪喪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16日 09:4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高盛就這麼躺著中槍了。

  3月14日,高盛前執行董事Greg Smith一篇“我為什麼離開高盛”的公開信讓高盛尷尬成為市場焦點。

  “在我參加的衍生品銷售會議上,沒有任何一分鐘是用來討論我們如何能夠幫助客戶的。”Greg在這封公開的離職信中寫道,“純粹是(在討論)我們如何能從客戶身上賺到最多的錢。”在離職前,Greg任高盛美國股票衍生業務在歐洲、中東和非洲的主管。

  高盛迅速做出了反駁。

  “在高盛這種規模的公司,難免會有某些人心存不滿。”同一天,高盛現任執行總裁Lloyd C. Blankfein和總裁Gary D. Cohn在給全體員工的信中反駁稱,Greg的一己之見並沒有反映出高盛真正的價值觀、文化,沒有真實反映高盛在大多數員工心中的形象以及高盛如何對待客戶的。

  面對爭論,市場自有其判斷。3月14日,高盛股價下跌3.35%,市值瞬間蒸發21.5億美元。

  曾被罰款5.53億元

  高盛在公開信中表示,89%的員工認為高盛為客戶提供了卓越的服務,“無論在過去、金融危機時期還是現在,高盛對客戶長期利益的承諾和為客戶提供的服務讓我們在這個行業中脫穎而出。”

  這是那個大眾熟知的高盛,精英、專業。Greg則顛覆了這一切。

  “人們會為了賺錢而把複雜的産品推銷給客戶嗎?即便這些産品並不是最符合客戶需求或者最簡單的投資品?絕對會,事實上每天都在發生。”在Greg版的高盛,董事總經理會蔑稱他們的客戶是“蠢蛋”,他們腦子裏裝著的只是如何榨幹客戶的油水。

  在這裡,只要你是一個“獵象”高手,向客戶推銷任何能為公司帶來最大利潤的産品,賺到足夠多的錢,你就能升職,沒有人會花心思考慮客戶要什麼。

  一個驕傲、貪婪,一個精英、專業,到底哪個才是真正的高盛?對於關注高盛歷史的人,這似乎不難分辨。

  2010年7月,高盛被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指控誤導投資者購買債務擔保證券(CDO),最終以5.53億美元與SEC達成和解。高盛在該産品的銷售資料中,並沒有向投資者披露保爾森基金參與了産品的創設這一事實,也沒有告訴投資者保爾森基金對該産品做空的 “關鍵性信息”。

  在這件造成極大影響的欺詐事件中,有趣的不僅是負責産品設計的高盛副總裁法布裏斯托爾雷(Fabrice Tourre)在電子郵件中自封為“偉大的法布”,稱自己是唯一可以理解他所創造的“怪物”的人,還有高盛在與SEC和解後的公開“認錯書”。

  一般來説,華爾街支付罰金和解後,都會發佈無罪聲明來保護自身聲譽。而高盛在與SEC和解時,SEC的一個條件就是要求高盛不得在和解後發佈任何公告來宣稱自己無罪。

  面對這樣的苛刻要求,高盛的聲明稱“本公司已經與SEC達成和解,既不承認也不否認SEC的指控”。至於承認錯誤,則只是“作為和解要求的一部分”。

  高盛不是唯一

  “很難説真相到底怎樣,但他確實很勇敢。” 一位外資投行人士表示。

  對於業內人來説,這封信並沒有太多讓人驚異的內容,如何忽悠客戶似乎早已成為行業共識。

  “整個行業都這樣,特別是有機會提佣金的職位,客戶是不是賺錢和我並沒有關係。” 花旗一位員工淡然地告訴記者。

  2008年,美國監管當局對規模高達3300億美元的利率拍賣債券(ARS)市場進行調查,指一些投行在承銷這類債券時,涉嫌蓄意誇大其流動性,最終,客戶持有的鉅額ARS幾乎變成無法出手的廢紙。

  花旗、美林、瑞銀、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等大牌投行都在被調查的範圍內。很快,花旗、美林、瑞銀和摩根士丹利宣佈回購這些債券。

  “為什麼投行現在難賺錢了,一定程度上是因為金融危機後客戶變聰明了。”蘇格蘭皇家銀行一位員工坦言。

  高盛的反駁,沒能挽救高盛下滑的股價,而對高盛的客戶而言,從“上帝”淪為“蠢蛋”,這樣的信心喪失會不會帶來資金的流失?

  “我想不會。如果他們把資金從高盛的賬戶裏抽出來,他們能把錢放在哪?高盛與其他家並沒有區別,只是更無情、更貪婪。”上述外資投行人士表示。

熱詞:

  • 高盛
  • 吐槽
  • 有毒
  • 高管
  • 中槍
  • 做空
  • SEC
  • 上帝
  • 怪物
  • 投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