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警惕銀行理財品銷售誤導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16日 21:3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海南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購買銀行理財産品,現今已經稀鬆平常。但令人糾結的是,客戶在銀行買到的有時卻並非自己想要的,常常陷入“打醬油的錢買了醋”的尷尬。近日,有銀率網蒐集了1910份的調查問卷調查顯示,近三成銀行客戶購理財産品遭遇過銷售誤導。

  上述調查問卷中顯示,在購買銀行理財産品時,有28.6%的投資者有過被誤導經歷,其中,回避給客戶告知理財産品有風險的位居第一,其次為銀行業務人員不能解釋清楚理財産品的風險,第三為誇大理財産品收益。另外,在這些亂象中,保險産品當作銀行理財産品銷售造成的誤導也非常嚴重。

  舉例來説,銀行客戶在櫃臺辦理存取款業務時,常常受到以高收益為誘餌的“忽悠”。銷售人員忽悠內容無非是當前物價較高,存款利息太低,如果購買他們的理財産品,不僅利率回報高於同期存款,還有保障功能。但同時,銷售人員既沒有告知其實就是保險産品,也沒有告訴客戶若提前支取算是提前退保,客戶要承擔一定的損失。往往是一些客戶事後才察覺“存單”竟變成了“保單”,後悔莫及但為時已晚。而即便是一些客戶購買了真正的銀行發行的理財産品,但由於銷售人員不告知客戶産品的潛在風險以及隨意誇大産品收益,也容易造成本金虧損。特別是近年股市的低迷,向來被國人認為是安全的銀行理財産品也展現出了虧損的真實一面。尤其是遭遇了2008年金融危機,國內中資銀行的理財産品也難以獨善其身。以中信實業銀行一款理財産品為例,最高虧損額高達45%。

  筆者認為,當前銀行理財産品出現的種種亂象,與行業監管中出現的盲區有很大關係。由於消費者本身不具備專業的金融理財知識,銷售人員具有極大的信息優勢,極有可能故意隱藏信息或不充分披露信息。加上客戶購買相應産品時出於對國有銀行的信任,極易産生誤導。在産生糾紛後,由於取證困難,消費者維權很難成功。

  對於這種理財産品銷售誤導的行為,監管機構一方面要加大投資者的風險教育,讓更多的消費者了解各類理財産品的相關基礎知識和信息,來彌合客戶與金融機構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的巨大落差;另一方面要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加大從業人員的懲戒力度,提高違法成本,從制度上堵塞誤導銷售的土壤,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才能得到維護。

熱詞:

  • 銀行理財産品
  • 提前退保
  • 銀行客戶
  • 銷售人員
  • 忽悠
  • 銀行發行
  • 保單
  • 存單
  • 保險産品
  • 投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