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本報訊 (記者 李志峰 實習生 向曉霞)全國兩會期間,教育民生問題成為會場內外代表委員和廣大群眾熱議的焦點。昨日,市教委主任周旭做客華龍網,就我市教育投入、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關愛留守兒童、減負提質等話題,與網友們進行交流。
去年重慶教育投入470億元
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應堅持優先發展教育,中央財政已按全國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佔國內生産總值的4%編制預算,並要求地方財政也要相應安排,確保實現這一目標。
周旭透露,2011年,我市教育投入創歷史新高,達到470億元,其中財政性投入380億元。市級財政性投入與前一年相比,增幅超過50%。這些新增的教育經費主要用於保障重點領域,加強薄弱環節,改善教育民生,如實施校安工程、農村初中改造工程和薄弱學校改造工程、建義務教育寄宿制學校、新建塑膠運動場、實施“蛋奶工程”和“愛心午餐”等。
農村學校將按標準建設六大功能室
重慶集大城市、大農村、大山區、大庫區和民族地區為一體,義務教育發展不均衡現象還比較突出。2011年,在市政府和教育部簽訂的《關於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備忘錄》中提出,我市將用5年左右時間,基本實現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周旭表示,當前,我市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進入攻堅階段,下一步工作的重點是突破薄弱環節。今後,農村學校將按標準化建設音樂、體育、美術、衞生、綜合實踐、科技活動等六大功能室。同時在教育民生上着力,全面推行“4+1”教育模式,培養照顧好110萬農村留守兒童,全面實施中小學生愛心午餐和蛋(奶)工程,解決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和轉戶居民子女就學問題。培養照顧好殘疾兒童少年。
培養學生全面發展,“提質十條”即將出臺
從去年秋季開學市教委頒佈“減負十條規定”以來,中小學生課業負擔明顯減輕,得到社會各界的普遍認可。據調研顯示,90%的教師、74%的學生和62%的家長支持“減負”,80%的學生感到課業負擔明顯減輕。
“減負提質的前提是規範辦學行為,重點是改革課堂教學,難點是建立符合素質教育的考試評價體系。”周旭表示,在去年推出“減負十條”的基礎上,我市今年將出臺“提質十條”,主要包括加強學生養成教育、培育學校校園文化、深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健全幹部教師考核評價機制、控制學校辦學規模、治理擇校亂收費行為,規範教輔材料管理、加強學生社會實踐、提高教科研工作水平、建立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網絡等。通過打好“減負提質”的“組合拳”,真正為孩子松綁,培養出全面發展的學生。
作者:李志峰 向曉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