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超階層的代言,彌合改革的分歧和隔閡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15日 17:2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經濟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最近參加了一個關於留守兒童的座談會,談到貴州松桃一個叫裴國艷的女孩。當有人介紹在孩子6年的成長中,她在外打工的父母只回家看過她3次時,現場一位專家憤怒了,情緒近乎失控地譴責這對農民工父母不負責任:把孩子生下來卻不給她應有的關懷,如果沒有做好準備就不應該生孩子,起碼每年應回家一次陪孩子。專家的這個態度引起了激烈的爭辯。

  同作為父母,我能夠理解這位專家的憤怒,但我跟她説:這樣缺席“審判”孩子的父母對他們是不公平的,沒有誰比父母更愛自己的孩子,我們是不是該問問他們為什麼不回家陪孩子?在家陪孩子,對我們這些人看來很平常,可對窮人真的是一件奢侈的事。我們要設身處地站在他們的角度思考這個問題,而不能帶著身份和道德優越感去批評他們。

  這一次的討論,讓我感受到了階層間的隔閡和社會的斷裂失衡。在很多問題上,都會因為缺乏切身的體驗,缺乏對不同階層的人生存狀態的感知,而無法真正理解對方。這個社會的很多衝突、矛盾和誤解,多源於此。

  兩會正在進行,代表委員都在積極建言獻策,或闡述對社會發展的理解,或提出對公共事務的建議,或表達本階層的利益訴求,我認為這些都非常好。但有一點請注意,代表委員要有彌合社會隔閡的責任意識。

  比如,我們的代表委員提關於留守兒童的議案提案時,就不能把問題全部歸咎於孩子父母的不負責任──這樣的身份優越感,只能進一步撕裂階層的情感裂痕,加深誤解和隔膜。我們的代表委員中,很少有留守兒童的父母,很少有留守問題的切膚之痛。要在留守兒童問題上提出真正貼近本質、真正解決問題的建議,必須深入到他們的生活中,了解他們的世界,才能真正站在他們的立場上為他們代言。

  前段時間,九陽希望基金組織專家和媒體赴廣西馬山,體驗貧困山區孩子的午餐問題。活動結束後,很多專家和記者都感慨,原先雖然看過不少報道,但這一次實地走進他們的生活後,才真正明白了“頓頓吃黃豆蒸飯是什麼滋味”,才明白“19個小時無進食”的意味。這對我們的代表委員們是一個啟示,坐在大城市空調房的電腦前寫提案議案,永遠都有一層隔膜,真正用腳走進那個與自己生活完全不一樣的世界,才不會隔著。

  我看到政協委員袁隆平院士算了一筆賬,他説:我今年的建議是政府要以較高的價格收購農民的糧食。他在建議後附了一份表格,稱“農民種一畝地只賺7.5元”──城市人是永遠無法理解這個數字的,甚至會為這個數字感到震驚。而農村人都知道,袁院士説的是實話。袁院士能提出這個建議,因為他的腳一直深扎于農村這片土地,沒有任何隔膜,他深知農民的疾苦。

  一些代表委員在兩會上積極為本群體代言,這值得尊重,兩會本就是一個各利益群體博弈的場所。但我更尊重那些能為缺乏話語權的人代言的代表委員,比如拍電影的張藝謀委員呼籲“電影票降價”,作為富人的陳光標呼籲向自己徵稅,靠教英語賺錢的俞敏洪呼籲“四六級英語與大學畢業脫鉤”。

  彌合這個社會的隔膜,需要代表委員們這種超越本階層利益,甚至向自身利益開刀的勇氣。需要代表委員們能真正傾聽弱勢群體的聲音,併為他們的利益奔走呼號。

熱詞:

  • 留守兒童
  • 代表委員
  • 代言
  • 陳光標
  • 彌合
  • 陪孩子
  • 分歧
  • 階層
  • 審判
  • 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