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生活圖文 >

揭開餐飲消費7大潛規則 吃喝背後小心"黑色陷阱"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14日 07:5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南方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最低消費、禁止自帶酒水、紙巾小食收費……消費者只要有外出就餐的經歷,肯定就遇到過這些餐飲行業的潛規則。隨著消費者維權意識的逐步增強,像到酒樓吃頓飯這樣的小事也已日漸成為消費投訴的熱點。清遠市消委會工作人員稱,近段時間有關餐飲行業的投訴增多,投訴量上升源於潛規則盛行以及陷阱多多。

  “3.15”消費者權益日即將到來。從消費者投訴和消委會調查的情況看,清遠餐飲行業目前至少存在4種消費陷阱,暗藏7大潛規則。

  -四大陷阱

  一是“時令價”模糊不清。海鮮、家禽、高價蔬菜,經營者往往在餐牌上標著“標時價”,消費者結賬時才發現價格高得驚人。

  二是優惠券限制多。一些酒樓以優惠代金券招徠生意。當消費者下次就餐並出示代金券時,店方則以“這種券只能在一天中某個時段使用”、“這種券只對某些菜品有效”等理由搪塞,並以代金券背後印製的“使用規則如有改動,恕不提前通知”、“本券解釋權歸本店所有”等條款開脫。

  三是原料中途調包。即消費者所選擇消費的食品與經營者提供的不一致,即便是要求當面驗證,也不能避免商家在烹飪環節做手腳。

  四是海鮮計量作假。由於許多海鮮要按斤稱重且價格不菲,受利潤驅使,經營者常常在海鮮計量方面做手腳。如在電子秤下面墊塑料泡沫,導致稱量時缺斤少兩;等消費者挑選好海鮮時才按單價數字並“開始計算”,將秤盤與海鮮一起稱重計價;將海鮮猛地扔進秤盤,産生的衝擊力使秤的計量數字瞬間加大,導致計量不準;在電子秤前堆放物品,或將秤放在較遠處,讓消費者難以看清。

  -七大潛規則

   潛規則一 私設“特殊收費”卻不告知

  最低消費、包間費、服務費等,是餐飲行業普遍存在的價外特殊收費項目,已成為該行業的慣例;這些收費事前往往不告知消費者,讓消費者受騙不輕。按照《消法》規定,餐館單方面規定的“最低消費、包間費、服務費”等價外特殊收費,必須在店堂公開具體的項目和標準,否則侵犯了消費者的公平交易權和選擇權。

   潛規則二 餐具收取消毒費

  餐館額外收取餐具消毒費的現象正日益普遍。根據相關法律規定,保障消費者的用餐安全,是餐飲經營者本身應盡的法定義務。其中,用餐安全應當包括食品、環境、餐具和服務人員健康等多個方面。一些餐飲經營者外包“餐具清潔、消毒”業務,再把相關成本轉嫁到消費者身上,有的甚至還從中多賺一筆利潤。

   潛規則三 免費茶為陳茶翻新

  據有關部門披露,一些餐廳免費贈送的茶水實為“低檔茶”,不但農藥殘留和重金屬超標,且摻雜大量灰塵,消費者飲用前應仔細鑒別。據了解,“低檔茶”的一個重要來源是茶場陳茶翻新時篩下的碎末,實際上就是“下腳料”。有人專門收購這些茶屑,賣到茶葉批發市場或茶葉店,最後再流入餐飲環節。

   潛規則四 自帶酒水要收開瓶費

  消費者自帶酒水,相當一部分酒樓、餐館要收取幾十元甚至上百元的開瓶費。開瓶費收費項目及標準通常沒有在店堂、餐桌或餐牌上予以明示,通常由酒樓服務人員口頭告知,有些甚至暗地增加在賬單上,侵犯了消費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

   潛規則五 打折就不能開具發票

  為了在競爭上贏得主動,同時逃避應依法繳納的稅費,酒樓餐館各出奇招。有的經營者以消費打折的手法來吸引消費者,結賬時又提出打折就不能索取發票;有的經營者在消費者結賬時提出,如果不要發票可以打折。為了少花點錢,消費者通常就範。

   潛規則六 紙巾小食收費含糊不清

  消費者在酒樓經常遇到的情形:剛一坐下來,服務人員就熱情地送上紙巾、餐前小食和茶水,其實多數情形下這些都是要收費的,有些餐前小食和茶水甚至價格不菲。但只要消費者不主動問,服務人員通常不會説明,即便是酒樓店堂、餐桌、餐牌上也大多不會明示這類收費項目和標準,消費者只有結賬時認真查看賬單才有可能發現。

   潛規則七 稻草當作海鮮賣

  加工海鮮食品時,將海鮮連同綁扎的稻草一起稱重,已成為多數餐館、酒樓的通常做法。千萬不要小瞧這稻草,被水浸濕了的稻草通常佔去海鮮重量的一到三成,如果是每斤七八十元甚至上百元的海鮮,每稱一斤消費者就要多花二三十元的稻草錢,這已成為餐飲行業的潛規則。

  -鏈結

  吃吃喝喝背後暗藏“黑色陷阱”

  俗話説:“民以食為天”,老百姓離不開吃,看著商家推出的五花八門的美味食品,真是讓人垂涎欲滴。但是,有些不法商販卻偏偏把歪心思用在食品上,食用後損害健康不説,隨之而來的消費糾紛,更是讓不少消費者“倒胃口”。再過幾天就是“315”了,為此,特別提醒廣大市民,希望您在追求“好吃的”同時,也要注意“吃得好”。

  蔬果類:小心農藥殘留超標

  殘留在蔬菜、水果中的有機磷類和氨基甲酸酯類農藥極易對人體造成長期的危害,“無公害”蔬果一直是人們關心和呼籲的。在對蔬果市場的抽樣檢測中,已發現農藥殘留量超標的蔬菜,而走街串巷的小販,進貨渠道來路不明,更使“公害”危機潛伏。市政府針對這一現狀發出了不少通告,要求從事蔬菜經營的市場、商場等服務網點,必須設立無公害蔬菜檢測點,配置相應的農藥殘留檢測設備,並建立相應的管理制度,但是這樣的不法商家到目前為止卻依然存在。

  提示:設立檢測點的市場將抽樣檢測的結果在明顯位置公示,市民採購蔬果時,可將這一公示作為挑選的標準。

  熟食類、食用油類:警惕小作坊“三無”産品

  熟食的衛生質量對生産條件、設備和管理的要求都比較高,一些大企業憑其雄厚的實力,能夠保證産品的質量,而一些小作坊“只憑一口大鍋”生産出來的熟食就不是那麼讓人放心了。食用油市場也存在一些城鄉接合部加工的“三無”産品,某些小作坊製作的油不但質量、衛生無法保證,甚至還含有對人體有害的物質。據了解,這些小作坊的生産條件普遍過於簡陋,操作和管理嚴重缺乏規範性,在包裝上也是敷衍了事,缺少明確的標識。

  提示:購買這類産品時,要看其生産許可證和包裝上的廠名、廠址、生産日期等標識是否齊全明確,儘量選擇知名廠家生産的産品。

  海貨類:積累常識辨清“以次充好”

  目前,海鮮類産品的質量也存在良莠不齊的現象,某些人工養殖的海鮮經過激素催肥後,通過大小農貿市場、飯店進入消費者之口,但是目前卻沒有具體的檢驗方法及標準來規範。幹海貨市場存在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次充好”上,如劣質蝦米採用染色、夾層包裝等手法欺騙消費者。

  提示:在缺乏規範檢驗標準的情況下,消費者可在生活中注意積累和掌握一些辨別海産品質量優劣的常識及方法。

  袋、罐裝食品類:核對保質期防過期

  包裝過的食品最容易出現過期變質問題。這類食品都有在指定條件下的保質期限,過期和保存不當都會引起食品的變質。但包裝過的食品不易從味道和色澤上加以判斷,某些不法商販就容易利用這一點暫時矇騙消費者,將變質的包裝食品拿來出售。

  提示:包裝食品的標識是重要的識別憑證,各種標識齊全的食品也要仔細核對其生産日期和保質期。為防萬一,最好不要選用那些接近保質期的食品。付強 魏亞男整理

熱詞:

  • 餐飲行業
  • 潛規則
  • 餐飲經營者
  • 餐飲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