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人大代表開出保糧“三策”應對“三農”隱憂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13日 23:3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兩會家國民生)人大代表開出保糧“三策”應對“三農”隱憂

  新華網北京3月11日電(記者李亞楠 吳小康 王飛)面對當前“三農”問題中出現的新趨向,人大代表開出了保糧“三策”:協調提升農業科技化水平、農民職業化水平和農業生産集約化水平,確保國家糧食安全。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中國糧食總産出現歷史罕見的“八連增”。不過,背後尚存隱憂。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韓俊近日表示,當前“三農”問題中出現農業副業化、農民老齡化和農村空心化現象。

  河南省農業部門的一項調查支撐了這一判斷,目前河南省2698萬名務農農民中,初中及小學以下文化程度佔比高達九成以上,而45歲以上的兼業農民佔全省務農農民的比例也高於70%,其中的專業農民不足10%。

  河南省南陽市委書記李文慧代表説,文化程度相對較高的青壯年農民轉移到城鎮和二、三産業就業,不少農村出現“老人農業”,這直接影響到農業科技化、機械化水平的提升。

  農業部部長韓長賦在兩會舉行的記者會上表示,目前農業科技有三個不足:一是成果的創新供給不足,二是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不足,三是農業人才支持總量不足。李文慧認為,可以再加上一個不足:留守務農農民接受科技知識能力不足。

  廣西桂林資源縣社水村黨支部書記楊盛川代表對此有切身體會:“本想調整農業種植結構,搞些秋冬菜種植,但是村裏很多上了年紀的農民學習能力不足,而且對新技術、新産業也有抵觸情緒,這導致調整進展緩慢。”

  河南省輝縣市回龍村黨總支書記張榮鎖代表説,當前農村土地流轉不足,也造成了農業科技化程度偏低。“農村土地集中連片,才好實施機械化,很多農業科技成果才有應用空間,農民主動去學習新科技的積極性才會更高。”

  河南省信陽市市長郭瑞民代表認為,提升農業科技化水平必須和推進土地流轉同步進行,才能事半功倍。目前,信陽市種植面積在5000畝以上的大戶有20多個,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總數達4000多家,覆蓋聯絡近60萬農戶,糧食總産連續四年保持在110億斤以上。

  “土地流轉改善了小田塊、小農戶、小作坊農業生産現狀,實現了集約化經營,挖掘了耕地潛能,提升了科技含量,增加了糧食産量,提高了農民收入。”郭瑞民説。

  近年興起的職業農民也為破解“老人農業”難題,提高農業科技化水平,提供了有益探索。在河南滑縣趙營鄉,2700多名職業農民,在全國各地承包了16萬畝土地,每年創收6000余萬元。河南省也提出力爭至2020年培訓250萬職業農民的目標。

  張榮鎖代表認為,職業農民一般文化程度高、學習能力強、具有經濟頭腦,能夠充分利用先進的農業科技成果,其糧食産量和收益都要比分散經營的農民高,將來應該成為糧食生産的主力軍。

  “大量培養職業農民,能讓資金、技術等農業生産要素得到更加集約高效的利用,為農業産業結構升級奠定基礎,包括 老人農業 在內的 三農 難題將會得到緩解,從而更好地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李文慧代表説。

熱詞:

  • 三農
  • 保糧
  • 人大代表
  • 農民專業合作社
  • 三策
  • 農業科技化
  • 老人農業
  • 糧食産量
  • 學習能力
  • 農村土地